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坚持“首要标准”积极探索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的有效途径/邱荣辉(4)

  (3)、实施关注弱势群体的帮扶工程,努力减少不和谐因素。针对近年来外省籍犯增多,“三无”罪犯增多,家庭发生变化的罪犯增多的趋势,为了缓解罪犯在服刑期间来自外界的压力,对特别困难的服刑人员和子女,建立相关的帮扶解困救助基金,利用罪犯、干警和社会力量为一些特困罪犯家里汇款,解决其子女就学、家属就医等困难,对激励罪犯改造将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4)、加大罪犯职业技术教育力度,为罪犯刑满回归社会创造就业条件。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和职业院校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开放式”办学的教育格局,提高办学档次和质量,使罪犯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为回归社会择业,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创造条件。真正打破目前“干什么,学什么”局面,转变为组织每个罪犯学好一门实用技术,放宽入学条件,保证学习时间,使罪犯真正在狱内能学会和掌握出狱后就业谋生的技能。

(三)进一步拓展教育改造工作的社会化路径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感教育罪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是原点、是种子、是基石。一旦在罪犯心中播洒了感恩的种子,培植了感恩情怀、感恩文化,心中有了爱,良心有所发现,那么服刑人员担当责任的意识、诚实守信的意识、关爱生命的意识,乃至其它健全社会人格就易逐步培养、建立,重塑灵魂、走向新生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1)、做到精神感动。工作中,做到严格执法,文明管理,无私奉献,清正廉洁。在生活上关心,使罪犯真切地感到关心和挽救,从监狱人民警察高尚的人格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中受到感染,树立改造信心。

  (2)、做到真情打动。对罪犯改造中遇到的诸如婚姻变故、子女辍学、财产纠纷、经济困难等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排除,主动关心,用真诚的帮助打动罪犯。

  (3)、做到亲情牵动。大力开展联合帮教活动,拓宽教育改造工作的社会化路径,利用社会、家庭的力量,影响感化罪犯。通过亲情聚餐、亲情电话、亲情会见、亲情寄语、亲情救助以及双向录音录像等形式,演绎人间真情,使罪犯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可贵。

  (4)、做到社会互动。由于社会问题引发各种犯罪而到了改造的环节,一味归病监狱,难堪重负。许多社会问题,还需要社会各有关部门协手解决。因而要加强监狱同社会各界的联系和沟通,扩大社会帮教志愿者队伍,经常邀请社会知名人士、罪犯原居住地党团、社会组织等派员到监狱作报告,与罪犯结成“一对一”帮教对子,一方面,规劝罪犯,使罪犯明白家乡亲人没有抛弃他们,欢迎他们早日回归;另一方面,就罪犯关心的刑释就业政策等进行解答,帮助清除疑虑;充分运用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帮教体系,营造社会化的改造环境,实现改造力量、改造手段、改造内容的社会化。


总共6页     [1]   [2]   [3]   4   [5]   [6]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