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2008年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的改革/范剑虹(23)

新《有限责任公司法》针对这个问题,增加了第35条第1款第2句的规定。根据该规定,对于无董事的公司,在接受送达或者接受意思表示时,股东为有代理权。新法的规定,解决了对无董事公司送达或者做出意思表示的问题。

(2) 国内的联系地址
按照旧法,如《非诉事件法》第125条第3款第2句和《商法典》第14条、《商事登记簿条例》第24条等规定,公司也应当提供国内联系地址。但是,《政府草案》指出,这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因为,“登记法院只能在有线索表明企业违反了告知地址及其变更的义务的时候,才能采取行动。地址的正确性及其变更,无法得到足够的保证。而且,它也不是登记的内容。”[130][130]

因此,新《有限责任公司法》第8条第4款第1项增加规定,要求在登记时提供国内联系地址(Inländische Geschäftsanschrift)。显然,这是针对实务中频频发生的公司“人去楼空”的现象,而做出的规定。

根据新《有限责任公司法》第10条第1款第1句,国内联系地址是有义务登记的内容;由此,根据《商法典》第10条,它也应当公告。根据修改后的《商法典》第31条,国内联系地址的变更,也是有义务登记的内容。

对于国内联系地址的效力,新《有限责任公司法》第35条第1款第2句规定,意思表示可以向该联系地址做出,文书可以向该联系地址送达。对此,《政府草案》指出,只有公司在该地有营业或者至少表面上是其营业场所,意思表示和送达才发生效力。如果在此地没有任何营业,那么只能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85条公告送达。[131][131]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如果公司完全搬离了登记的联系地址,那么,债权人就无法对该地址送达或者做出意思表示。因此,法律所期待的目标能否真正实现,还需要等待实务的检验。

对于2008年11月1日之前已经成立的公司,根据2008年11月1日生效的《有限责任公司法施行法》第3条第1款,应当在1年的过渡期内,即2009年10月31日之前提供国内联系地址。由于在《有限责任公司法改革及防止滥用法政府草案》生效前,根据《商事登记簿条例》,公司有义务向登记法院告知其经营地点。如果2009年10月31日,仍未能提供国内联系地址,登记法院将依职权将原来告知的经营地点,作为国内联系地址登记。

(3) 联系人
新《有限责任公司法》第10条第2款第2句前半句规定,公司在登记国内联系地址的同时,还可以登记一个有权接受意思表示和送达的具有国内地址的联系人。根据《政府草案》的解释,联系人是可选择登记的内容,登记联系人并非法定义务。通常情形下,公司可能并无必要登记联系人,但是,公司可能为了避免由于联系地址无法送达而受到公告送达的风险,而登记一个联系人。[132][132]


总共49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