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2008年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的改革/范剑虹(31)

关于股东担保的第三人贷款,新《破产法》第44a条接受了旧《有限责任公司法》第32a条第2款的规定,[173][173] 新《破产法》第135条第2款接受了旧《有限责任公司法》第32b条的规定,但将其作为破产法上的撤销权予以规定;[174][174] 同时,两条规定均将适用范围从补充自有资本性的贷款扩大到所有贷款。对于股东担保的第三人贷款或者经济上等同的债权,根据新《破产法》第44a条,第三人只能就超过股东担保范围的部分,在破产程序中对公司主张;根据新《破产法》第135条第2款,第三人在破产公司在破产申请前1年内偿还的,其偿还行为可以撤销。

与《破产法》类似,《撤销法》第6条也进行了修改,将适用范围扩大到一切股东贷款;同时,《撤销法》增加了第6a条的规定,这意味着,对于股东担保的第三人贷款,其还款行为,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在破产程序外撤销。《政府草案》指出,这填补了过去法律中,旧《有限责任公司法》第32b条指适用于破产程序,而还款行为不能在破产程序外予以撤销的漏洞。[175][175]

对于资不抵债的判断,在2008年《有限责任公司法改革及防止滥用法》生效前,判例认为,在判断公司是否资不抵债时,补充自有资本性股东贷款尽管作为后位破产债权,但仍计算在负债当中。除非股东明确做出表示,表明债权在公司其它债权人得到清偿后才清偿。[176][176] 这是因为,申请破产的董事,往往无法准确判断一项贷款是否属于补充自有资本性股东贷款。[177][177]

《政府草案》指出,新法取消了“补充自有资本性”这一概念,对一切股东贷款一视同仁,判断标准已经非常明确,因此,在判断资不抵债时,作为后位债权的股东贷款,不应算入负债。[178][178] 《法律委员会报告》不同意《政府草案》的做法,其认为,法律必须给董事提供明确的判断标准,因此,仍应遵循判例的观点,也就是说,只有债务人和债权人明确约定为后位破产债权的股东贷款,才能不算入负债。[179][179] 因此,新《破产法》第19条第2款第3句按照法律委员会的观点,对资不抵债的计算方式做了新的规定。

2008年《有限责任公司法改革及防止滥用法》关于股东贷款的新规定,可能会给股东带来新的风险。如果股东从资产良好的公司中收回贷款后,将股份让与第三人,那么,假如公司在1年内破产,偿还贷款的行为就可以被撤销,股东的利益将受到损害。在实务中,有学者建议,如果股东打算让与股权,那么,他应当收回贷款后1年再让与,或者将贷款债权与股权一并让与,才能避免风险。[180][180]


总共49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