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宪法的适应性问题研究/谢维雁(7)









注释:

〔1〕有人将此称为宪法的现实性。参见《宪政论丛》第1卷,17页;李步云《走向法治》,577页。

〔2〕〔7〕〔9〕〔28〕〔30〕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37页;228页;228页;41页;41页。

〔3〕《马恩全集》第6卷,292页。

〔4〕〔5〕《列宁全集》第15卷,309页;第10卷,441页。

〔6〕〔8〕〔10〕L·亨金《权利的时代》,117页,118而,118页。

〔11〕〔12〕《宪法学资料选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25—26页;25页。

〔13〕〔14〕〔29〕〔44〕蔡定剑《历史与变革》,48页;113页;51页;48页。

〔15〕〔20〕《宪政论丛》第1卷,13页;185页。

〔16〕信春鹰《依宪治国,继往开来》,1999年4月9日《光明日报》。

〔17〕王广辉《比较宪法学》,29页。

〔18〕〔31〕程燎原、王人博《赢得神圣》,376页;387页。

〔19〕〔42〕詹姆斯·M·伯恩斯等《民治政治》,40页。

〔21〕〔22〕〔23〕莫纪宏《宪法审判制度概要》,44页;6页;1页。 〔24〕许崇德《我国宪法与宪法的实施》,载《法学家》1998年6期。

〔25〕〔43〕〔46〕许崇德主编《宪法与民主政治》,102页;148页;156页。

〔26〕参见《宪政论丛》第1卷,第52页;马长生等主编《法治问题研究》,185页。

〔27〕王天成《宪法的脊梁——宪法的法律性论略》,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1年1期。

〔32〕郭道晖《法的时代精神》,377页;李步云《宪政与中国》,载《法理学论丛》第1卷,589页。

〔33〕李步云《走向法治》,27页。

〔34〕王人博《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序;另见,蔡定剑《历史与变革》,第48页;许清:我国“宪法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载《法律与社会》1999年3期,聂咏青、刘衍明《关于修宪的思考——访宪法专家许清教授》。

〔35〕谢维雁《宪政基本价值论》,《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6期。

〔36〕李步云《宪政与中国》,载《法理学论丛》第1卷,617页。


总共8页     [1]   [2]   [3]   [4]   [5]   [6]   7   [8]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