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文/谢维雁(13)
参考文献
[1] (美)阿兰·S·罗森鲍姆.宪政的哲学之维[M].郑戈,刘茂林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 杨海坤.中国走向宪政之路:兼论“三个代表”理论和我国宪法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1).
[3] 范亚峰.百年中国宪政经验论[M].中国公法网.2002.7.16.
[4] 爱德华·希尔斯.市民社会的美德[A].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5] 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柯雄译.沈阳:辽宁出版社,2000.
[6] (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7] 王广辉.比较宪法学[M].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8.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9] 蒋先福.契约文明:法治文明的源与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 (爱尔兰)J·M·凯利.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1]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2] 查尔斯·泰勒.市民社会的模式[A]. 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3] 公丕祥.权利现象的逻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4] 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A].罗岗,倪文尖.90年代思想文选[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15] 郑贤君.宪法的社会学观[J].法律科学,2002,(3).
[16] 谢维雁.论宪政的平衡性[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17] (美)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坦.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8] 陈端洪.对峙:从行政诉讼看中国的宪政出路[A].罗豪才.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9] (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M].黄华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总共16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