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刑事案件取保候审中刑事保证人的适用/李琳萍
刑事案件取保候审中刑事保证人的适用

李琳萍


案例:
  未成年人小李因为打架造成他人伤害后,被公安机关以故意伤害罪刑事拘留,因为年龄小,其父母害怕他在看守所里受到伤害,想向公安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公安机关告诉其不仅要求缴纳保证金,还有有保证人。其父母不明白保证人是什么情形,该如何提供,保证人谁又符合,保证人的义务是什么?
分析:
  刑事保证人应当在取保候审程序中适用。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它具体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未被逮捕或者未被采取其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以防止其在取保候审期间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并保证其随传随到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取保候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人保,是基于保证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某种特殊关系,依据其身份和信誉来担保的;二是财产保,是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金钱或其他财物来担保的。
  人保方式中人,一般称为刑事保证人。《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保证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与本案无牵连;(二)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三)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四)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依据该条文可以看出刑事保证人应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刑事保证人必须是与本案无牵连的公民。如果与本案有牵连,即使其行为构不成犯罪,也可能会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2、刑事保证人主体必须是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具有外国籍、多国国籍或无国籍的人都不能成为刑事保证人主体。3、刑事保证人身份一经确认,未经解除或变更则应当一直享有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和义务。4、刑事保证人是享有完全民事法律行为的人。依据我国法律规定,刑事保证人应为年满十八周岁的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公民。5、刑事保证人必须是与被取保候审的对象有密切联系的公民,且有固定的住处、固定收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严格审查保证人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符合保证人条件的,应当告知他必须履行的义务,并由他出具保证书。

刑事保证人的义务: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明确规定了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二)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三)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四)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而《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针对该条文对刑事保证人的义务作了如下规定,保证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一)监督被保证人遵守本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二)发现被保证人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违反本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向执行机关报告。被保证人有违反本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的行为,保证人未及时报告的,对保证人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