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证据的叹息》看犯罪“故意”问题——由余英与杨英之间的伤害案说起/杨德寿(6)
这两个荒唐判决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三:其一,有关办案公安干警、检察官和法官缺少最基本的法律知识,他们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证据”、什么叫犯罪“故意”!其次,司法人员面子的影响,他们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相互照应,公安机关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惜制造更多的错误来掩盖这一个错误;最后,可能是司法腐败促成了这两个荒唐判决的产生。
从本案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公检法相互配合的非常默契,像一家人一样,而法律上的相互制约不过是写给人看的。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法官对检察官莫须有的证据或倍受质疑的证据的偏听偏信和对辩护人客观真实的证据的蔑视!
五、结语
这本是一起十分简单的民事案,但因为公安机关的介入,加上公诉机关,再到两级法院难以让人信服的判决,使其变得十分复杂!案件进入刑事诉讼程序之后,如果检察官或法院能够对刑法的基本概念“故意”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余英也不会有承担刑事责任之说。这里面折射出的一系列问题值得人们深思。除此之外,公检法有关人员对本案证据的处理也反映出不少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执法者还不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其次,在他们的观念里,公检法还是一家人,相互照顾的多相互监督的少,还表现出对被告人和辩护律师的蔑视。
杨德寿
2002年9月23~25日
单位:郑州怡龙律师事务所
个人通讯地址:郑州市金水区经八路十二号院1号楼14号
邮政编码:450003
著述专栏:http://lawcit.com/lawren.asp?lawid=1267
ydsmbag@sina.com
或ydsmbag@sohu.com
①根据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2002年9月19~20日《证据的叹息》整理,资料来自该电视台网站。
总共6页
[1] [2] [3] [4] [5] 6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