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关于构建商业银行大额存款被骗案件防控体系的思考/张在祯(11)

(三)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十案十违规,有章不循、制度虚设,是金融诈骗犯罪得逞的重要原因。按制度办事,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是案防工作的基本要求。下面的案例,可告诉银行人怎样算是“照章办事”。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半开国大典进行期间,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入口,一位未配戴观礼证也无代表证而要上天安门城楼找毛主席的中年女士与哨兵发生争吵。警卫连忙向上汇报,北平纠察总队一大队副政委骆骥急忙赶过去,发现来人正是主席夫人江青,便连忙向开国大典警卫总指挥公安部长罗瑞卿汇报。罗瑞卿听完,想都没想,回答很干脆,只说了4个字:“照章办事!”试想,多少案件只要银行员工照章办事,怎么会发生呢?作为常识,人们都知道若屋子中间生着炙热旺盛的火炉,围坐的人如果只顾烤火而不小心翼翼,就很有可能手脚触碰并被烫伤,这就是著名的“热炉规则”:一是炉子火红,一般情况下每个人不用手摸也都知道是热烫的——警告原则;二是每当你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验证原则;三是只要碰到炉子,灼痛就马上发生——即时原则;四是不管谁碰到炉子,肯定会被烫伤——平等原则。同理可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关键要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执章必严,违规必究!

八、依靠科技防控案件

(一)利用科技阻击外部诈骗 
  在整个金融业全方位都须搭乘IT高速列车的时代,银行运用支付密码阻击外部诈骗尤为迫切。随着电子扫描、激光刻章等技术的演进,不仅传统的“折角验印”等人工比对方法,即使是电脑验印对企业预留银行印鉴辨别印章印文真伪的方式,也显得力不从心。2006年四川系列金融诈骗案证明,银行使用的“折角验印”方式,难以识别犯罪分子通过计算机技术伪造的假印鉴,给金融机构识别与防范金融诈骗和洗钱犯罪带来极大困难,使正常业务活动蕴藏巨大风险。运用支付密码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支付密码是用于验证支付凭证上存款人签章真实性的辅助措施,它是指将支付凭证上的编码要素通过支付密码器系统按规定的算法进行计算,并填写到支付凭证上供银行核验的一组密码数据、支付密码长度为不少于16位的数字。企业财务人员通过操作本单位的支付密码器计算每张票据的支付密码,并填写在票据上,银行只需对这组支付密码进行核验,就能辨别票据的真伪,改变票面上的任何一个数字,都不能通过银行的核验。由于每张票据支付密码的独一无二性,不仅银行可有效防止出票人对其支付行为抵赖,不法分子也根本无法对其伪造、变造和复制,就从源头上彻底杜绝了利用伪造印鉴和涂改票据实施金融诈骗的可能。涉案资金达11.25亿元创建国以来山西金融诈骗案之最的“7•28”特大金融诈骗案,令山西省城太原市内的商业银行几乎“全军覆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只有工商银行得益于使用支付密码幸免于难,即为典型的例证。另外,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银企电子化对账、短信通知对账、USBKEY电子签名等科技手段也是非常有效的案防措施。大快人心的是,去年我国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已投入运行。电子商业汇票存储在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中,通过采用电子签名和可靠的安全认证机制,能保证其唯一性、完整性、安全性,纸质票据不可避免的携带转让风险、遗失损坏和遭抢风险、假票和克隆票风险将不复存在,可以有效防止票据欺诈犯罪。还可以利用信息科技系统对开户交易频率、金额和时段等预设异常特征条件进行分析筛选,对异常数据定时核对,加大排漏查疑的力度,阻击外部诈骗。


总共16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