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商业银行大额存款被骗案件防控体系的思考/张在祯(2)
(一)钱多之处易发诈骗案件
1924年英国登山队队员乔治•马洛里毫不气馁又到珠峰北坡,有的战友退却了,而他仍然坚持,像朝圣般虔诚。当美国纽约时报随队记者追问他为什么还要攀登珠峰时,他显得极不耐烦。为了尽快打发记者,他毫不客气地说:“Because it is there!”尽管马洛里当时的回答有敷衍记者之意,但却创造了登山界的经典名言“因为山在那里!”为什么银行总是罪犯惦记的地方?最原始的道理就是“银行里有钱”。正如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的领导所断言:“经济犯罪的目标始终是对着金融机构的,从来没放弃过。”有钱的地方自然就会有诈骗,钱多的地方就更容易发生诈骗案件。原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衢先生有言“财富是是非之地,银行永无宁日。”既然案件注定发生,商业银行就应该正视被骗案件,像鲁迅先生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二)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罪犯
从中国银行业发案情况看,很多罪犯在案发前都不像是“坏人”,反而是“营销骨干”、“能人”或“行长”,以致案发后,大家还纳闷“这么好的人怎么还会犯罪”,“他怎么好意思伤害我们全行员工呢?”看来研究案件防控,无法回避人性善恶问题。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认为:“人类基因中携带着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说:“将邪恶的产生归结于超自然的因素是没有必要的,人类自身就足以实施每一种恶行。”恩格斯认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英国剧作家本•琼森认为:“人的野性无异于橡树林中的各种野兽。”笔者认为,不是人人必然犯罪,但人人都有犯罪之可能。“有一些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们不可能相信他们的恶行,但实际上这里面并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大惊小怪的东西”(《道德箴言录》)。所以,银行内部“很好的人”犯罪也不奇怪。关于一个员工犯罪,不仅全行员工跟着倒霉,还殃及当地监管机构及其人员的问题,马克•吐温先生早有所言:“在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残忍的。他们是唯一将快乐建立在制造痛苦之上的动物。”试想,一个潜在的罪犯遇到看管不严的金钱,结果会怎样?
(三)大额存款被骗案的特点
大额存款诈骗案常有以下特点:1、涉及当事人众多,团伙作案,主要有银行及其员工、存款企业(出资人,多有国资背景或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及其员工,诈骗犯(用资人,多为私营企业主及其控制的多家公司)及其员工(往往包括银行离职人员)、资金掮客、非法刻制印章的人员;2、犯罪活动,主要是用资人以高额利差引诱多家存款企业到银行开户并窃取账户印鉴信息、诈骗分子会以各种名目要求企业存入银行大额资金并约定在一定时间内不取款、利用窃取印鉴信息复制存款企业印章或直接利用假章假印鉴等将企业存款分次划走;3、名义业务,主要是冒用银行名义与存款企业签订协定存款协议、委托理财协议等;4、资金进出载体,主要通过票据、金融凭证、贷记凭证等支付凭证;5、被骗资金流向,主要由用资人支付存款人高额利差、收买存款企业和银行员工、支付资金掮客中介费、偿还债务、投资项目、用于经营、购房买车等挥霍;6、关键环节,存款企业的印鉴在开户时或之后被盗并据此刻制假章或者开户过程中即被调换;7、存款企业与银行业务往来历史不长,多为非银行长期合作客户,甚至未经银行营销主动开立结算账户,短时间内频繁收付大额款项;8、存款企业收取高额利差而高管及财务人员受贿索贿,对谁在用款及如何划取款项“心知肚明”;9、银行员工过失或故意犯有违规办理开户手续、多留一套印鉴卡、提供空白凭证、没有验出假章、截获或调换对账单、放松提款要求、收受好处费等活动;10、犯罪分子往往不会“骗后即逃”。了解这些犯罪特点,有利于对症下药进行防范。
总共16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