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商业银行大额存款被骗案件防控体系的思考/张在祯(6)
(二)探索防控员工欺诈措施
发生在银行内部的员工诈骗案件,极少数是员工“一失足成千古恨”,大多数是员工经历了相当长的准备时间才实施的。尽管如此,大多数案件中犯罪分子的行为还是“漏洞百出”,主要环节随时都有被正常管理活动切断的可能,真乃“千钧一发”,只要稍加防范便能识破。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为防范员工作案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其中,总结比较全面系统的是民生银行上海分行制定的员工“五不为”行为准则:一是加强对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对风险的识别能力、防范能力和化解能力,做到“不误为”;二是加强对员工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员工自律意识,不会出现“一念之差”,更不会蓄意违规违法,做到“不想为”;三是通过警示教育和严格的责任追究,形成强大的威慑力量,做到“不敢为”;四是通过严密的内控制约机制和实行员工思想行为的动态监控,对任何违规违法行为能立即阻止,做到“不能为”;五是培养员工自觉同各种违规违法行为作斗争的精神,对违规违法行为必须理直气壮地加以拦截制止,做到“不让为”。
(三)特别警惕离职人员作案
银行大额存款被骗案的特点之一,就是犯罪分子中往往包括银行离职人员,这些人一般作为诈骗犯(多为私营企业主的雇员),协助存款企业办理银行开户手续,借助银行在制度和操作上的缝隙,趁机盗窃或调换存款企业预留在银行的印鉴卡;有的还利用曾经是银行员工的身份,通过或骗取曾经的银行同事的信任作案;有的利用其曾在银行工作熟悉操作流程的便利,对外隐瞒已被银行辞退的实情,冒用银行员工名义实施诈骗;有的不但自己直接作案,还拉拢腐蚀银行在职员工参与作案。对此,银行必须提高警惕,对离职人员来行办理或介绍业务的,应严格加以甄别和审核。另外,银行在为员工办理离行手续前,应及时开展相关离岗离行审核审计工作,必要时可进行委托审计。柜面结算人员因工作调动或其他原因离岗离职必须办理交接手续。针对少数柜面服务人员,用人情代替制度,不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制度办理业务,为熟人办理业务开绿灯,提供信息和便利,致使银行信誉受损的情况,今年中国银行业协会《关于密切关注银行离职人员防范熟人文化风险的指导意见》提出警告:“要关注调离、辞退、辞职人员的情况,严格离职人员工作交接、审计制度;要建立离职人员内部台账制度,详细记录其离职原因,不良记录及现在何单位工作任职等情况;要密切关注其与银行之间的往来关系,加强信息反馈,凡本行离职人员来行办理业务的,要实行风险报告制度,严格防范熟人办理业务所产生的风险隐患。”因此,突破人情关,严格依法合规,按制度办事,是防控银行离职人员欺诈风险的最好策略。
总共16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