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占罪若干问题研究/李秉勇(26)
【45】 李世军 侵占罪浅析 法学评论,1998(6),第121页。
【46】 以上3种观点均转引自王钧柏 侵占罪主要问题研究 人民检察,1999(4),第16页。
【47】 刘志伟 .侵占犯罪的理论与司法适用 北京: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0年,第114页。
【48】 见检察日报 2001年2月22日 第4版 “天上有落地上有捡”?不当得利十年难赖!
【49】 章国田 侵占遗忘物犯罪之研究 浙江审判,1998(5),31页。
【50】 王作富 论侵占罪 法学前沿(第1辑),第45页;类似主张还可见刘志伟 侵占罪研究 刑法论丛(第2卷),第151页。
【51】 见陈兴良 侵占罪研究 刑事法判解(第2卷),第45页;王光华,刘锁民 论侵占罪的犯罪构成 现代法学(重庆),1999(4),第122页。
【52】 林山田 刑法特论(上),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78,第299页。
【53】 梁华仁,裴广川主编 新刑法通论 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第295页。
【54】刘艳红 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98年会综述 中国法学,1999(1),第151页。
【55】王作富 论侵占罪 法学前沿(第1辑),第38页。
【56】关于持有的理解,学术界近年来有些不同 的主张,有的学者认为,持有是独立于作为与不作为以外的第三种行为形式,立法部门也规定了一些持有型犯罪,如持有假币罪,本文中的持有并不采取此种主张。关于持有的具体论述可参见储槐值 三论第三种犯罪行为形式“持有” ,中外法学,1994年第5期;杨书文 刑法中的持有行为不是不作为 人民检察,1999年第6期;苗有水 持有型犯罪与严格责任 法律适用,1998年第5期;于英君,张志勇 论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完善,法学,1996年第5期。
【57】 周少华 侵占埋藏物犯罪的若干问题探析 法律科学,1998(3),第75页。
【58】 郑晓红 误拿他人财物后非法占有定性探析 人民检察,1999(12),第35页。
【59】 陈和慧 论侵占罪 载于蔡墩铭主编 刑法分则论文选辑(下),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第739页。
【60】、【61】 转引自 吴正顺 论刑法上物之持有 载于蔡墩铭主编 刑法分则论文选辑(下),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第795—797页。
总共28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