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北京凯利资产服务有限公司与KTH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侵犯商业秘密纠纷上诉案/唐青林(2)
凯利公司不服,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请求撤销原审判决,确认KTH公司计算机内的资料为凯利公司的商业秘密并返还该商业秘密资料。其理由是:原审判决遗漏重要事实并据此形成错误判决。原审判决认定了经公证封存电脑、已有生效判决判定凯利公司归还电脑的事实,却没有认定“关于公证的说明”中KTH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某已经认可的“被封存的电脑中存储了与本公司业务有关的信息和资料”的事实,显属不当;在事实认定方面,凯利公司已经说明,经公证封存的电脑在案外人中金丰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内,原审判决却作出凯利公司未向法庭提供该电脑下落的认定,明显与事实不符。
在本案的一审过程中,凯利公司多次明确表示其并不知道该计算机的下落,也不知道该计算机是否在中金丰德公司内;而在二审庭审中,凯利公司明确表示该计算机在中金丰德公司内,但并未提供相关证据。
综合上述证据,二审法院认为,凯利公司请求保护其商业秘密,应明确其请求保护的商业秘密的内容,提供采取保密措施的证据,证明KTH公司实施了侵犯其商业秘密的行为。现凯利公司并未明确其请求保护的商业秘密的内容,也未能提出KTH公司侵犯其商业秘密的证据。对其主张的载有其商业秘密的涉案计算机,凯利公司也未能提供确实证据证明其下落。因此,凯利公司关于保护其商业秘密的上诉理由缺乏事实依据,对其上诉请求本院不予支持。
综上,北京市高院认为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五、律师点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指称他人侵犯其商业秘密的,应当对其拥有的商业秘密符合法定条件、对方当事人的信息与其商业秘密相同或者实质相同以及对方当事人采取不正当手段的事实负举证责任。”也就是说,法院在审理侵害商业秘密纠纷的民事诉讼案件时,一般分三步走:首先,确定原告主张的信息是否符合法定条件,即是否构成商业秘密;其次,确定被告的信息与原告的信息是否相同或实质相同;最后,审查被告是否采取了不正当手段。
由此可见,若原告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其所拥有的信息符合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那又何谈证明原告的信息与被告的信息相同,并认定被告采取了不正当手段获取原告商业秘密呢?
那么,怎样的信息才属于符合法定条件的商业秘密呢?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也就是说,构成商业秘密的技术信息或经营信息,都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不为公众所知悉,即具有一定的优于行业内一般信息的秘密点,该秘密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二、具有实用性,即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实际操作,为企业提供具体的生产或经营模式,并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企业是否在实际经营中予以运用并不影响商业秘密的实用性价值);三、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即企业采取各种保护措施予以保护,有保护的主观意图,并在客观上采取一定的行为(该保护并不要求万无一失,只要达到合理的程度即可)。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