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罢工权立法焦点/周生军(6)
5、罢工限度限制与和平条款限制。罢工不是目的,劳动者行使罢工权的合法目的只是期望借此制衡资方对企业的绝对自主控制权,以达到最终双方处于一种比较公平的地位进行协商,而达到自由契约的目的,因此应当限制罢工限度。对于恶意破坏或侵占资方财产以及对资方人身进行攻击的不当行为应当禁止,因此而带来的后果,不应免责。对于双方已经缔结尚末期满的集体合同,只要没有严重损害劳动员的合法权益,劳动者应当保持克制,对于违反各平条款的行为应当加之限制。
四、结论
罢工的最终目的是非强制性的自由协商契约,它要求劳资双方就其各自利益不断进行妥协,最终达到平衡。法律环境一旦成熟,将会大大降低社会公共财富的损耗,形成良好的契约机制,有利于中国市场经济中劳动合同关系的推行。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经济性罢工权对资方的威慑作用与法律强制处罚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有效实施将起到较和平处理企业劳资双方矛盾的作用。
罢工权立法可以有效地抵制官僚腐败现象。中国市场经济尚不成熟,因劳动合同引发的争议不断,中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很好地解决纠纷。但是,市场经济的推进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资本官僚的侵蚀,而争议处理部门的不作为又将直接引发矛盾的激化,甚至使劳方对政府产生怨言,劳动合同矛盾转移成劳方与政府间的矛盾,不利于而国家稳定。而劳动者拥有最终的罢工权,就会对其产生威慑,可以有效地提升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对罢工权进行符合中国国情的保护和限制规范,是保障罢工权立法成功的关键。保护规范是为了避免干扰,便于早日达成一致意见,而限制规范是出于均衡和适合原则,在保护劳动者基本劳动权的同时维护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其中工会在罢工期间的组织地位不容动摇。
周生军(中原油田)
参考文献资料
1、 史探径《中国劳动争议情况分析和罢工立法问题探讨》刊于《法学研究》1999年第6期
2、 苏苗罕、姚宏敏等《法律对罢工权的确认及规范》刊于《法学》2001年第2期
3、 管 斌《劳动基本权研究》
4、 张千帆《法治过程中的权力制衡》刊于《法制日报》2004年1月29日
5、 迈克尔•D.耶茨(美),张文成译《美国工人失业和工会组织现状》载于美国研究网2004年12月30日
6、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载于中国学术期刊网
7、 闫海《探讨罢工权的法理分析与规范设计》载于法律论文网2010年4月19日
总共7页
[1] [2] [3] [4] [5] 6
[7]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