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近代中国“党国体制”的发展与省思/熊利民(13)
  [3]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卷2。蒋贵麟编,《康南海先生遗着丛刊》,册10(台北:宏业书局,1976),页43-82。
  [4]晚清议会制度的引介与移植问题,参见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15章,页277-295。
  [5]这一方面的讨论,可参考茅家琦,〈中华民国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年期1,页65-73。
  [6]1912年胡汉民、李烈钧二督都不赞成中央集权,其中当然有权力的斗争因素,也有外国的经验。例如1905年俄国会之覆辙,有“在上者稍存野心,将复返帝制”之虑。胡后来主张采“有限制的集权说”,以调和争执。见胡汉民通电,上海《民立报》,1912年6月8-9日。
  [7]严复,〈辟韩〉,王栻编,《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册1,页34-35。
  [8]孙中山,〈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1912年4月1日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演讲,《国父全集》,册2(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3),页214。
  [9]有关民初政党移植的讨论,参阅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10]费孝通,《乡土重建》(台北:文侠出版社,1973),页163。
  [11]费孝通的分析,参见前引书,页160-162。中国绅士的传统社会角色,可参见张仲礼着,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1991)。
  [12]梁启超,〈论湖南应办之事〉,收入林志钧编,《饮冰室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41),册2,页43。
  [13]这方面,郑观应的《盛世微言》,何启、胡礼垣的《新政真诠》,陈虬的《治平通议》等均有所发挥,参见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页306-315。
  [14]多半的研究者,认为晚清以后地方绅士流向都市,新知识分子脱离与乡村的血脉关系,地方权力真空,反为社会边缘人物所掌控。参见费孝通,《皇权与绅权》,页140-147;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第3章,页117-146;许纪霖,〈近代中国变迁中的社会群体〉,《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期3,页84-87;Philip A. Kuhn,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总共19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