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近代中国“党国体制”的发展与省思/熊利民(18)
  [40]1930年代中共的黨政軍經驗,可參考田中仁,《1930年代中國政治史研究:中國共產黨の危機と再生》一書。1940年代中共延安经验可参考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
  [41]引见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页68。
  [42]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台北:联经,2001修订版),册下,页1049;柯伟林指出,毛泽东的位置可说是人民共和国政权的“背脊”(backbone),认为没有人能忽略毛在中国的角色,即使毛死后几十年也难作客观评价,因为涉及国家合法性与毛纠缠不清。见William C. Kirby, “The Nationalist Regime and the Chinese Party-state, 1928-1958”, p.230.
  [43]参见金观涛、刘青峰,前引书,页378。
  [44]参见刘建华,《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页39-51。
  [45]吕芳上,〈寻求新的革命策略:国民党广州时期的发展,1917-192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2上,1993年6月,页297-324。
  [46]1952年蒋介石以“毋忘在莒”四字题石金门太武山,以台湾、澎湖、金门、马祖为复兴基地,期勉不忘复国。1964年军队发动“毋忘在莒”运动,发扬战斗精神。50年代蒋介石的讲话中,颇多“复国”、“光复大陆”的话语,见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卷23-25。
  [47]1950至70年代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的政治分析,可参考:许介麟,《战后台湾史记》(台北:文英堂,1996);张玉法,《中华民国史稿》(台北:联经,1998);张玉法,《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台北:东大,1999);Hung-mao Tien,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Stanford:Hoover Institution Press,1989);Steve Tsang, “Chiang Kai-shek and the Kuomingtang’s Policy to Reconquer the Chinese Mainland, 1949-1958”, in Tsang ed., In the Shadow of China: 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Taiwan Since 1949 (London: Hurst & Co., 1993); Bruce Dickson,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and Taiwan:the Adaptability of Leninist Parties,(Oxford:Claredon press,1997)。


总共19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