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押权物上追及力之检讨/梅瑞琦(10)
[12] 刘得宽著:《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第378页。
[13] 许明月著:《抵押权制度研究》,第81页 。
[14] 史尚宽著:《物权法论》,第281页。
[15] 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下),第852页。
[16] [日]我妻荣著:《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17] 我国台湾学者刘得宽先生对此持不同见解,认为包括抵押权在内的担保物权的性质乃是介于实体权与价值权之间,为实体价值权。但刘得宽先生对于担保物权与用益物权等实体权的区别的认识并无二异,只不过强调了担保物权与纯粹价值权—债权的区别。参见刘得宽著:《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第386、384页。
[18] [日]我妻荣著:《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第100页。
[19] 日本学者近江幸治认为动产的让与担保是在动产抵押制度的意义上来使用的,根据登记进行动产抵押,并不适用于所有动产,所以,动产抵押的绝大部分是由让与担保承担其重要责任。认为作为动产资财的提高,在经济交易中必然要求动产的担保化(抵押化),并认为所有权保留也出现了同样的契机。参见[日]近江幸治著:《担保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230页。因此可以认为所有权保留、让与担保与抵押权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20] 孟勤国著:《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第16-17页。
[21] 转引自王闯著:《让与担保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166页。
[22] 日本学者近江幸治对此持有不同见解,其并未区分抵押权人所取得的权利在债务届期前后之间的区别,认为抵押权人享有处分权,而抵押人仅具有除处分权能之外的其他权能,抵押权人根据这种处分权能可以实行抵押权。参见[日]近江幸治著:《担保物权法》,第96页。
[23] [日]近江幸治著:《担保物权法》,第143、114页。
[24] 我国学者梁慧星先生在抵押人处分权的限制上亦持类似观点,认为对于动产抵押,限制抵押人处分抵押物的权利,与保全抵押物的交换价值以切实维护抵押权人的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见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下),第895页。
[25] 许明月著:《抵押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264页。
[26] 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下),第848页。
[27] 传统理论认为抵押物须具有特定性,因此,第三人已向抵押人交付的价金因与抵押人的一般财产相混同而不具有特定性,因而不能成为抵押权的标的物。但我国学者崔建远对此提出不同见解。本文赞同崔建远先生的观点。参见崔建远:《抵押权若干问题之我见》,载《法律科学》,1991年第5期。
总共11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