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提纲/储涛(21)
  所谓专利防御战略是指防御其他企业专利进攻或反抗其他企业的专利对本企业的妨碍,而采取的保护本企业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的一种战略。专利防御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专利无效战略,即针对对方专利的漏洞、缺陷,运用撤销以及无效等程序,使对方所取得的专利不能成立或者无效的战略。因无效程序的启动要支出较高的费用(包括无效申请费,代理机构的代理费、资料的检索费等),故企业不会积极主动的启动专利无效,一般只有在对应的产品要入市或侵权诉讼中才启动。专利无效程序启动后,一旦对应的专利被无效,便成为公共技术,可以免费使用,有的专利即便是最终没有无效掉,因当事人为保障专利有效而与请求人和解,请求人也可以达到用较低的费用或不支付对价而获得专利的使用权。
第二,公开战略,前面已经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交叉许可战略,即企业间为了防止造成侵权而采取的相互间交叉许可实施对方专利的战略。
10、设计出比较好的技术创新激励制度并有效的去执行
任何技术创新归根结底是由人去完成的,企业有一批优秀的人才,并不当然表示就可以获得很多技术创新,还必须的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激励制度并且有效的去执行。在笔者看来,一套比较好的激励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尽量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技术开发平台。这里的技术开发平台包括物质技术条件和技术团队,大量的技术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无数起实验才可以解决,而进行相应的实验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条件,特别是药品等高新技术开发,物质技术调价是必备的。对于复杂的技术开发,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员共同参与完成,光靠一个人几乎无法解决,即便是解决了,也需要大量的时间。故物质技术条件和技术团队是做技术开发的基础条件,只有拥有了技术开发平台,技术人员才会看到技术开发的希望,他们才会去做技术开发,我们无法想象在无人岛上,无技术设备的情况下进行技术开发。
第二,对他们的付出给予充分肯定,满足其精神需求,并给予重实质而轻形式的管理制度。技术人员投入技术开发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为了攻破某一技术难题,为了保证思维的连续性,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几乎都无法获得休息时间,故,无论他们是否获得成功,在精神上都应该给予他们肯定,因为他们付出了。同时,技术人员需要付出大量的脑力思维,为了充分的挖掘他们的智慧并可以宽松的工作,不能给他们太多的形式上的要求,例如上班必须的着工作装,必须得按时上下班等等。
第三,有一套比较公平合理的物质奖励制度。虽然《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规定了职务发明的奖励制度,但是这也仅仅建立在申请专利,获得授权的基础之上,并且仅仅是法律的规定,无具体的操作方式,并不能等同于企业的奖励制度。故,为激励企业的技术人员,有必要制定一套技术创新制度,而这项制度中的奖励范围包括专利,还应包括技术秘密、未做技术秘密和专利保护的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失败。IBM公司的奖励制度,倒是值得我们借鉴:IBM公司用“计分制”来兑现奖励,这与国内对于司机违章的计分有异曲同工之处,IBM公司的计分是用来奖励,而我们的计分缺用来处罚。IBM公司的计分制,申请专利给发明人计3分,刊载于出版物,给该发明人计1分。当这些分数累积到12分时,给予现金奖励。一项发明被第二次采用时,再次给予奖金奖励(详见《IBM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一文,作者:张晔)。对于技术失败,企业应当理性的判定,任何技术创新过程中都有可能失败,而一旦技术失败,不仅前期的投入无直接的回报,甚至还造成其他损失,当然即便是技术失败了,他也告诉后来者,哪些方案是不成功的,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成功,只不过这种成功表示企业最想要的而已。我们应当正确的评价技术失败,只要技术人员尽到了谨慎处理的职责,即便是失败了,也不应给予他们处罚,如果技术失败对后续创新有较大帮助作用还应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他们才敢于去技术创新。对已企业的重要技术人员,不仅要给予技术创新奖励,还要想法把他们留在企业,很多企业的做法是给予他们重要的职位,或者给予他们期权或股权的奖励,但是具体的制度设计还应因人而异,且应请专业的律师设计具体的制度。考虑到我国专利审查制度,以及企业的成本考虑,对于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在授权后给予基本奖励外,还应及时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专利评价报告》,根据《专利评价报告》的结果再行给予奖励,这样对技术人员比较公平,同时,该《专利评价报告》在专利维权过程中也有用处,并且我们可以根据《专利评价报告》的结论确定专利的维护期。


总共23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