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我国专利权保护的特别规定/徐巍(10)
[3]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页;
[4]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新专利法详解》,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版,第357页;
[5]乔生:《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思考》,《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年第3期,第26页;
[6]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
[7]陈洁、赵倩:《WTO与知识产权法律实务》,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页;
[8]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74页;
[9]须建楚、张晓都:《TRIPS协议与我国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中的几个问题》,《人民司法》2002年第3期,第32页;
[10]李永明:《知识产权法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
[11]唐昭红:《论人格权请求权和知识产权请求权的确立》,《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年第2期,第67页;
[12]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人民法院案例选》第35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55-260页;
[13]孙玉:《即发侵权与知识产权保护》,《人民法院报》2002年1月28日;
[14]王连峰:《WTO中的知识产权协议与中国专利法的修改》,《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6 期,第60页;
[15]段立红:《<关于对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法律适用》2001年第7期,第38页;
[16]孙玉:《即发侵权与知识产权保护》,《人民法院报》2002年1月28日;
[17]郑成思:《侵害知识产权的归责原则与“侵权四要件”》,《判解研究》2000年第1辑,第34页;
[18]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86页;
[19]郑成思:《侵害知识产权的归责原则与“侵权四要件”》,《判解研究》2000年第1辑,第34页;
[20]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325页;
[21]曹刚:《简论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问题》,《法律适用》2001年第7期,第16页;
[22]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新专利法详解》,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版,第357页;
[23]蒋志培、张辉:《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专利法适用方面两个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知识产权审判指导与参考》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
总共11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