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论调审分离之调解模式构建/叶文炳(3)
消解分歧,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另一方面,他又是诉讼的指挥者和纠纷的裁判者,他可
以认定或否定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支持或反对当事人提出的诉讼主张。这种身份上的竟合
,使调解人具有潜在的强制力。
2、现行的调审合一使调解人(主审员)具有以判压调能力
由于调解人员具有双重身份及地位上的优势,以合意为基础的调解常常变为法官主持引导
下的强制性调解,甚至有的毫无顾忌直言;“如果你不接受的话,我还是会这样判,而且
履行期限更短”。从而常常出现以判压调,主持调解的审判人与主持庭审的审判人员是一
致的,调解人本身就是该案的主审人,这就使有的审判员在调解不成时,会以审判权为后
盾,告知当事人如果不服从调解意见,不接受调解方案,将来的判决将对其更加不利,使
案件当事人违心接受调解。这种调解方式并直接给当事人形成心理上的压力,导致调解功
能的扩张和审判功能的萎缩。假如,我们把调解也视为一个审判程序,那么调审合一主体
也是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中“凡在一个审判程
序中参与过本案审判工作的审判人员,不得再参与该案其他程序的审判”的规定相违背的

3、现行的考核制度促使主审员(调解员)具有强烈的调解愿望
我国目前法官队伍的现状以及调解的特点更使法官对调解偏爱有加,现行的调解制度主要
是采取调审结合的模式,即调解和审判可以动态转换、 交互运行,法官可以随时主动地
决定进入调解程序,且由同一审判人员兼作调解人和裁决者。由于调解与判决相比,调解
至少可以给法官自身带来三个方面的益处:(1)、各级法院内部管理都实行目标责任制,
规定了年终调解率和结案率。同时,各基层法院又担负着繁重的审判任务,大量、繁琐的
民事案件,要求审判人员年审案件上百起,甚至更多。如果每个案件都要判决的话那将花
费大量的时间,势必影响年终目标责任制的完成,快调、快结也就成了按期完成任务量的
法宝,调解可以使法官在相同的时间内办更多的案件;(2)、虽然现行民诉法已将1982年
民事诉讼中的“着重调解”删去,但不少法院仍把调解结案率作为衡量办案效率的主要依
据。另一方面近几年为了防止法官滥用职权,对审判权进行有效的制约,各地法院大多实
施了错案追究制度。在实施错案追究责任制后,调解处理案件风险小,以及调解也可以使
法官轻易地回避法律事实是否成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等困难的问题的优越性又再显现出


总共8页     [1]   [2]   3   [4]   [5]   [6]   [7]   [8]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