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及中国人权模式/黎尔平(10)
[6]林来梵 季彦敏:“人权保障:作为原则的意义法”,《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第65页。
[7][意]圭多·德·拉吉罗著,[英]R.G.科林伍德英译,杨军译 张晓辉校:《欧洲自由主义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5页。
[8]“人的安全网络”组织编写李宝东译:《人权教育手册》,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4页。
[9]徐显明:“人权的体系与分类”,《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第103页。
[10]王林霞:“浅谈中国人权发展的独特模式及其经验意义”,《人权》,2009年第1期,第26页。
[11]《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http://news.sina.com.cn/c/2009-04-13/101117598864.shtml,2010-11-11。
[12]李步云:“论人权的三种存在形态”,《法学研究》,1991年第4期,第89页。
[13]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Paper, 2008, p.4621.
[14]金晓晨:“中国人权发展模式初探”,《学术界》,2010年第9期,第43页。
[15]【美】罗纳德·德金著 信春鹰 吴玉章译:《认真对待权利》,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363页。
[16]这里用“社会转型期”来表达中国的现状比较合适。社会转型意味着不定型,也表示着探索和追求,是一个未定性的中性词。
[17]中国政府于1997年10月27日和1998年10月5日先后签署了人权公约和人权B公约2001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做出了批准《经济、社会和文化国际公约》的决定,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目前也正在由有关部门加紧审议,不久将会被批准。
总共1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