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法理论的历史嬗迭与现代发展(上)/刘承韪(13)
注释:
[1]See Jay M. Feinman, Relational Contract Theory in Context, 94 Nw. U. L. Rev.738-740.
[2]Andreas A. Gazes, Reflections on the Heyday of Law and Legal Science, 2. 1 Kritike Epitheorese 13,1995,20.
[3]Aristides N. Hatzis, The Anti-Theoretical Nature of Civil Law Contract Scholarship and the Need for anEconomic Theory, in Commentaries on Law&Economics, Vol. 2 , 2002.
[4]从美国近二十年的法学杂志和法律评论中可以看出,关于纯粹合同法规则和教义的研究已经非常有限,而且即使有,也大多出现于排名非常靠后的法学杂志的“法律发展和法律概览”和法律评论学生编辑的评论与注释中。同上注。
[5]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大陆法系契约法不存在自古典向现代的历史演化过程,只是作者以为英美契约法几个阶段的演化之路更为鲜明,更具代表性,本文也因此以英美契约法为论说之中心。
[6]参见(英)P. S.阿蒂亚:《合同法导论》,赵旭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页7。
[7]如1890年《合伙法》、1893年《货物买卖法》和1906年《海事保险法》等。
[8]James Gordley, Philosophical Origins of Modern Contract Doctrine, Clarendon Press, 1991,p. 4.
[9]参见(美)哈罗德·伯尔曼:“契约法一般原则的宗教渊源:一个历史的视角”,郭锐译,《清华法学》2005年第6辑。
[10]参见(英)阿蒂亚:《英国法中的实用主义与理论》,刘承韪、刘毅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页141。
[11] A. W. B. Simpson, Innovat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Contract Law,(1975) 91 L.Q.R. 247,251.
[12]见J. H. C. Morris所著Chitty on Contract, (1961)第22版的前言。转引自阿蒂亚,见前注[10],页142。
总共16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