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之“权”的认定与民事主体利益的规范途径/王成(26)
[7]参见前注[5],史尚宽书,第134页。同时可参见林诚二:《民法债编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
[8]前注[5],王泽鉴书,第109页。
[9]同上注。
[10]参见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1998)海行初字第142号行政判决书。
[11]参见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1999)海行初字第103号行政判决书。
[12]国家对人民权利的保护方法因公权或私权而有显著的差异。关于私权,不问任何事件,人民都可以提起民事诉讼去请求国家的保护,而人民的公权,一般都不能根据民事诉讼去请求保护。参见前注[6],[日]美浓部达吉书,第123~129页。
[13]参见慕尼黑大学Micheal Coester教授于2008年12月4日在北京大学的讲座。
[14]参见[德]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齐晓琨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章。关于《德国民法》第823条、826条的批评意见,参见[奥]海尔穆特·库奇奥:“损害赔偿法的重新构建:欧洲经验与欧洲趋势”,《法学家》2009年第3期。
[15]Erwin Deutsch和Karl - Heinz Gursky对生命、身体、健康、自由以及财产所有权或其他权利有所区分,称前四项为法益(Rechtsguter),而仅称后两项为权利(Rechte) 。 Erwin Deutsch进一步阐明,前四项是限定性的列举,而后两项的内容可以不断补充扩张。参见Erwin Deutsch, Unerlaubte Handlungen, Schadenersatz und Schmerzensgeld, S. 98;Karl-Heinz Gursky, Schuldrecht Besonderer Teil, S. 214~215。
[16]Vgl. Hierzu Larenz/Canaris SBT 2 § 75 I 3 c转引自前注[14],[德]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书,第4页。
[17]参见MunchKomm-Wagner § 823,Rn. 136 f.;AK-BGB-Joerges § 823,Rn. 1;zur Vorgeschichte der Deliktshaftung des BGB Bruggemeier, Deliktsrech, Rn. 80 ff转引自[德]汉斯-贝恩德·舍费尔、克劳斯·奥特:《民法的经经分析》(第四版),江清云、杜涛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页。
总共31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