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之“权”的认定与民事主体利益的规范途径/王成(27)
[18]参见前注[14],[德]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书,“译者前言”,第48页。
[19]参见李昊:《纯粹经济上损失赔偿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20] Port.Ⅱ (1898)第771页。转引自[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卷),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21]有观点认为,这里的“其他权利”必须具备可替代性,能够被放弃、处置或向第三人转让。这些权利的保护范围通常已经在其他情况下得到界定,并不需要责任赔偿法另行鉴别。参见Erwin Deutsch, Allgemeines Haftungsrecht, S. 45。
[22]参见Karl-Heinz Gursky, Schuldrecht Besonderer Teil, S. 215。
[23]参见0KG Karsruhe JuS 1978,852。
[24]参见Erwin Deutsch, Unerlaubte Handlungen, Schadenersatz und Schrnerzensgeld, S. 104~105。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苏永钦借分析我国台湾地区1982年度台上字第3748号判决,讨论了侵害占有的侵权责任,颇有启发。参见苏永钦:《私法自治中的经济理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 ~81页。
[25]参见Erwin Deutsch, Unerlaubte Handlungen, Schadenersatz und Schmerzensgeld, S. 105。
[26]参见Karl-Heinz Gursky, Schuldrecht Besonderer Teil, S. 215 。
[27]参见Erwin Deutsch, Unerlaubte Handlungen, Schadenersatz und Schmerzensgeld, S. 106。
[28]根据司法判决,通过妨碍行为对动产可用性的临时的完全剥夺也属于对财产所有权的侵害。参见Karl-Heinz Gursky, Schuldrecht Besonderer Teil, S. 215。
[29]参见Karl-Heinz Gursky, Schuldrecht Besonderer Teil, S. 214。
[30]参见Karl-Heinz Gursky, Schuldrecht Besonderer Teil, S. 215。
总共31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