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论古代亲亲相隐原则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启示/姜祖伟(5)


  2. 亲亲相隐在中国刑事制度中的前景


  今天,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要在法治的框架下确立一种动态的和谐,就有必要借鉴亲亲相隐原则合理部分和国外亲属作证特权的规定,赋予亲属之间作证的特权:当直系亲属犯罪时,知晓案情的公民有权拒绝作证;不过,这种特权是一种权利而非义务,如果公民认为放弃这种特权更有利时,当然也可以向司法机关作证。


  我们认为亲亲相隐原则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的目的和最终归宿,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法律的文明与进步,所以,必须顺应科学发展的趋势,对现行相关法律作出修改,相对免除近亲属的作证义务。


  亲亲相隐原则,强调的是法律追求的一般正义向个别正义的让步,法律不能脱离人性而持续存在,当法律的规定与人性冲突时,法律规定应向人性妥协,这让步是社会普遍接受的,使个人能够选择最基本的家庭人伦亲情而不承担法律的责任,使个人能够坦然而有尊严地生活在家庭亲情以及社会伦理道德之中,况且,刑法是以规范人的行为为内容的,但任何一种规范,只有建立在对人性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其存在与适用才具有本质上的合理性。而且,在现今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理论中,缺乏期待可能性可作为一种免责或减轻、从轻处罚的事由,我们认为:期待亲属之间互相指证告发是违悖家庭人伦亲情,亦即可视为缺乏期待可能性,故我们希望亲亲相隐原则能够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法律中明文规定,而不是阴隐于其他原责中,或寄希望于法官在审判时的自由裁量权。将亲亲相隐原则在法律中明文规定以推动我国法制建设向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虽然亲亲相隐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但我们并不怀疑其实施的可能性,只要处理好在亲亲相隐中的各种有机要素,亲亲相隐会成为我国刑事立法中的一项制度,这也算是我国立法打破的一道坚冰,也为世界刑事立法做出一些新的元素和贡献!


  诚然,一项新的制度的确立需要不少的时间和经验,但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法律制度,我们相信其在我国法制建设中会有自己的位置,该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也需要我们的进一步研究,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法律正义和情感面前我们一定能寻求一个支点,平衡点,以能改变中国法制进程,突破原有法制瓶颈,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10]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目前我们应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尽快设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亲属间相隐制度。就其范围而言,应限定在近亲属相容隐的范围之内,不宜过于狭窄,否则不利于保障公民的亲情和隐私等基本权利,也不宜过于宽泛,否则会对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尽管目前我国尚未从立法上确立亲亲相隐制度,但我们仍认为公检法机关在工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侵犯这项尚未法律所明示的权利,在侦查中尽可能不使亲属进入两难境地,在刑事审判中尽可能不使亲属作被告人有罪的证言,这将会使得人民群众对公检法机关更多的支持,也更能提高法自身的威信和价值,使法更有利于维护正常的家庭稳定和社会秩序,赋予法律以真情!只有如此,才能使民众醇厚、社会和谐、百姓亲法、国家长治久安。


总共6页     [1]   [2]   [3]   [4]   5   [6]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