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行政赔偿的完善/习文昭(4)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 在越来越多损害赔偿案件中提出了精神赔偿的主张,并且法院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也越来越多的考虑到了用物质赔偿来抚慰受害人精神的创伤。2001 年 3 月 10 日, 最高人民法院做出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就赔偿主体、客体、数量确定因素、抚慰金支付方式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这标志着我国在民事赔偿方面已经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但我国《国家赔偿法》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 不法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仅仅规定了对直接的财产损失给予赔偿, 而对侵害名誉权、荣誉权等引起的精神损害, 仅要求消除影响, 恢复名誉, 赔礼道歉, 而未规定物质赔偿, 这是与理不合的。因此, 确立行政精神损害赔偿才是对人权的完整保护。
参考文献:
[1] 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2]曹竞辉:《国家赔偿法之理论与实务》,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1年版。
[3]肖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理论与实用指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4 年版
[4]杨临萍主编: 《行政损害赔偿》,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9年版。
[5]伊茗:《再论公证行为的行政可诉性》,载《人民司法》2000年第 2 期
[6]马怀德:《行政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 陈德祥、黄金波、王晓方 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确立,法律适用2005第11期。
[8] 刘静仑:《 比较国家赔偿法》,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
[9] 朱克晶,余方杰:《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探讨》,理论与当代2005第4期。
[10] 邵毅超、杨成:《关于行政侵权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思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作者单位:江西省峡江县人民法院)
总共4页
[1] [2] [3] 4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