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哲学的对象和性质论辩/文正邦(17)
[3]《布洛克豪斯百科全书》第15卷第512页,转引自沈宗灵同上书第9页。
[4]转引自沈宗灵同上书第10页。
[5]《不列颠百科全书》(1977年第15版)第10卷第714页,转引自沈宗灵同上书第5页。
[6]转引自张文显《当代西方法哲学》第1页,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7]转引自张文显《当代西方法哲学》弟2页,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转引自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导论"第1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版.
[9]《法律和哲学》1982年第1卷第2页,转引自张文显同上书第2页.
[10]以上均见《苏联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45卷第139页。
[11]《法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462页·
[12]参见n·c雅维茨《法的一般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及C·C阿列克谢耶夫《法的一般理论》西南政法学院1984年印。
[13]该书77年第15版第10卷第14页,转引自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第6页。
[14]同注8。
[15]转引自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第2-3页。
[16]W·弗里特曼:《法律理论》,英国伦敦Stevens公司1967年版第3页,转引自沈宗灵同上书第8页。
[17]同上书第4页,转引自沈宗灵书第9页。
[18]可参见笔者主编的《走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一书中法理学部分关于法理学的学科群落的论述,重庆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第94-99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8页、第459和第460页。
[20]以上均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1-242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5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9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5页。
[24]《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4页和第450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96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0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页.
总共18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