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下司法公信的现代化解读/粘国魁(8)
六 结语
司法公信的命题在中国语境下发生意义需要把法治的一般原理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厘清理论逻辑的思路,制定适宜的目标,完成法律移植与本土资源的整合,使司法公信有操作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谢晖,法律信仰概念及其意义探析[J].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1996年第3期(总第70期)
[2]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3]熊伟,法律信仰何以可能[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
[4]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李海清,法的信仰——一种政治哲学的分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6]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7]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8]江山,中国法理念[M].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9]于慎鸿,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及解决途径[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0]须海波,中国文化精神与法律信仰的缺失[J],消费导刊,2007年6月
[11]朱玛,法律信仰与中国法治化[J],观察与思考,2001年第10期
(作者: 粘国魁 济阳县检察院)
总共8页
[1] [2] [3] [4] [5] [6] [7] 8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