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国外法院裁判与民意冲突解决的基本经验/朱立恒(6)

2.提交“法庭之友”意见的途径

通常而言,“法庭之友”意见的提交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6]

一是为应法院的要求而提交。法院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可能会要求政府(如司法部)或有关专业团体就案件中所遇到的专业或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在著名的美国诉微软公司案的一审中,法官要求哈佛大学法学院的Lawfence Lessig教授提供“法庭之友陈述”,说明反垄断法如何适用于软件产品。

二是为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大公司、法学院教授等对正在诉讼中的案件感兴趣,主动要求法院允许其提交陈述。

三是当事人主动联系相关机构,请求他们向法院提交“法庭之友”意见,以支持自己的立场。比如若当事人在诉讼中辩论说有众多被雇佣者将受到本案的影响,但此话由当事人说出来显然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而由工会出面予以说明则效果将显著不同。此时当事人就可能会联系工会,请求他们支持自己的立场,向法院提交“法庭之友”意见。

3.提交“法庭之友”意见的程序

1939年颁行的《联邦最高法院法》第27条第9项规定,如果利益集团的代表希望以“法庭之友”身份参与诉讼而被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拒绝的,他们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由法院决定是否允许他们参与诉讼。联邦最高法院同时承认政府在保障公共利益方面的独特地位,允许联邦政府或州政府可不征得任何当事方的同意而提交“法庭之友陈述”。实践中法庭之友意见的提交大致需要经过以下步骤:(一)向法院提出提交法庭之友意见的动议,很多情况下,动议人会在提出动议的同时将其意见书也提交给法庭;(二)法院可能会同意动议人单独提交法庭之友动议,也可能会批准几个持相同立场的动议人共同提交一个法庭之友意见;不同意法院接受法庭之友意见的一方当事人可以提交反对意见,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三)得到法院允许的法庭之友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法院提交法庭之友意见;(四)在特别的情况下,法院会批准法庭之友参加口头辩论。

从诉讼程序规则的规定上看,法庭之友意见一般都是在上诉程序中提出的,有可能是在上诉伊始申请调卷令阶段,或者是在该上诉案件实体审理阶段。有研究表明,在上诉审中,在支持颁发调卷令的法庭之友意见和法院颁发调卷令的裁决之间,确实存在着关联性。当然,向一审法院提交法庭之友意见的情况也不是没有,但非常少。由于法庭之友意见与认定事实无关,所以无论在一审期间还是在二审期间提交的意见都是关于法律适用问题的。[17]


总共17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