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侵权法中的“框架权”/于飞(9)
[2]认为一般人格权是权利的,参见王利明、杨立新、姚辉:《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认为一般人格权是法益的,参见熊谞龙:“权利,抑或法益?——一般人格权本质再探讨”,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2期;认为一般人格权是框架性条款的,参见马俊驹:《人格和人格权理论讲稿》,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页。关于肯定一般人格权概念的著述甚多,不再一一列举。关于废止一般人格权概念的,参见尹田:“论人格权概括保护的立法模式——‘一般人格权’概念的废除”,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冉克平:“一般人格权理论的反思与我国人格权立法”,载《法学》2009年第8期。
[3]如杨立新、刘召成:“论作为抽象人格权的一般人格权”,载《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齐晓琨:“‘索拉娅案’评注——德国民法中对损害要的非物质损害的金钱赔偿”,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
[4]以“框架权”为篇名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法学论文检索,无命中记录。检索时间:2011-06-21。
[5]菲肯切尔、海内曼( Fikentscher/Heinemann):《债法》(Schuldrecht, 10. Aufl.,De Gruyter Recht, Berlin 2006, S.766f.)。
[6]福克斯(Fuchs):《侵权行为法》(Deliktsrecht, 7. Aufl.,Sringer-Verlag, Berlin/Heidelberg 2009, S. 39.)。
[7]拉伦茨、卡纳里斯(Larenz/Canaris):《债法教科书》(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 Band Ⅱ:Besonderer Teil, Halbba-nd 2, 13. Aufl.,Verlag C. H. Beck, Munchen 1994, S. 499ff.)。
[8]梅迪库斯、劳伦茨( Medicus/Lorenz):《债法》(Schuldrecht Ⅱ Besonderer Teil, 15. Aufl.,Verlag C. H. Beck, Munchen 2010, S. 452f.)。
[9]同注5引书,S. 775ff.
[10]同注8引书,S. 454.
[11] BGH,NJW 1971,S. 885.
[12]同注8引书,S. 453ff.
[13]同注7引书,S. 374.
总共1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