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沉默权之赋予与证明标准之转型/杨文革(9)




注释:
[1]巫宇甦主编:《证据学》,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
[2]陈克艰:《〈罗生门〉与〈红楼梦〉——认识论二题》,载《南方周末》2007年3月1日第C21版。
[3]参见刘远航编译:《汤因比历史哲学》,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72页。
[4]有研究者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陈述有两大作用:一是引导作用,二是印证作用。公安机关往往看重前者;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则主要侧重于后者,即口供的印证作用,一般在审核认定证据时与案件中的其他证据相互印证,从而确认案件事实。参见陈光中等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页。
[5]在英国历史上,法官曾经认为,“真实的口供将会使这个人的罪行清楚无疑。”参见John Henry Wigmore,Evidence in Trials at CommonLaw,Volume 3,Little,Brown and Company 1970,p 303.
[6]我国古训《增广贤文》上说“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西方文化源头《圣经》中处处可见“耶和华从天上垂看世人”的说法。
[7]参见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页。
[8][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9]冯定:《平凡的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第157页。
[10][法]卡斯东·斯特法尼、乔治·勒瓦索、贝尔纳·布洛克:《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下),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80页。
[11][美]彼得·诺维克:《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与美国历史学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69页。
[12][美]欧文·费斯:《如法所能》,师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1-202页。
[13]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14][美]彼得·诺维克:《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与美国历史学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02页。
[15]笔者曾对这一问题作过论述,请参见杨文革:《论刑事诉讼中的“真实”》,载《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3期。
[16]参见肖源:《南京血案:三缄金口能否救他一命》和《“零口供”的实践难题》,载《人民法院报》2010年7月26日第6版。


总共1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