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维稳与改革的博弈与平衡/李昌庚(19)
其实,一旦说出实话,道理非常浅显。而假话套假话,反而使问题愈益复杂。我国诸如此类的事例不在少数。就如同儿时所听到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一样。

注释
林维业、刘汉民:《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事件实务和策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1 页。
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第115页。
严励:《秩序的中国解读---转型期中国社会矛盾之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331页。
王学辉等:《群发性事件防范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11页。
参见顾培东:《试论我国社会中非常规性纠纷的解决机制》,《中国法学》2007年第3期。
任红杰:《社会稳定问题前沿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57页。
曾庆香、李蔚:《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5-46页。
王国勒:《社会网络视野下的集体行动》,中国人民大学2008 年博士论文,第5 页。
参见章武生:《论群体性纠纷的解决机制---美国集团诉讼的分析和借鉴》,《中国法学》2007年第3期;吴泽勇:《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原理》,《法学家》2010年第5期等。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群体利益协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课题组:《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东南学术》2010年第5期。
郑杭生:《用制度创新的钥匙开启社会矛盾化解之门》,《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11日。转引自周锦章:《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机会结构及对策》,《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参见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23/28/19/8_1.html ,访问时间2011-4-15。
参见[美]卡尔.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85页。
参见李昌庚:《中国语境下的政治民主化与社会稳定的博弈与平衡》,《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9年第7期)。
  参见[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等。
参见[美]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4-34页。


总共21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