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的限度-对群众路线与司法公信力的一种解读/张基奎(5)
总的来说,坚持司法的限度,并不会降低司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相反地,当明确了法院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职责界限后,法院将会把有限的司法资源有效地运用到解决关涉群众根本利益、能够发挥司法专业优势的矛盾纠纷,真正急群众所急,这才是落实群众路线的要义所在。如果法院能够保持必要的司法节制,协调好外部社会管理机制与审判工作的关系,把有限的司法资源用于解决关系大局、关系民生的矛盾纠纷上时,提高司法效率和司法质量,实际就是为提高司法公信力奠定了基础。
实现有限度的司法,当前最要紧的是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创新和完善。除了社会基本制度的长远安排外,矛盾纠纷的化解机制应是多元化的、循环型的,以诉调对接机制为基础,着重扩展参与部门和组织的范围,法院不再唱独角戏,通过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力求满足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矛盾纠纷化解的需要,使“所有的”矛盾纠纷在机制中都能够得到申诉或解决,司法公信力才会不断增强。
--------------------------------------------------------------------------------
[1] 值得关注的是,在当下司法环境下,必要的自由裁量往往也被误读为恣意司法,大大束缚了审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司法自信。
[2] 所谓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应该是从立法层面的反思,当法院在规定的审限内,按照规定的程序审理案件,不应有正义是否迟到的问题。
原载江苏法院网,《法官之友》。
总共5页
[1] [2] [3] [4] 5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