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完善我国违约责任制度十论/王利明(10)

应该说,可得利益的赔偿不但必须,而且可行,关键在于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标准。我们认为,可得利益赔偿的合理标准是:通过赔偿使受害人处于合同已被适当履行的状态。为此,首先必须确定合同如能履行时,非违约方所应该获得的利益;其次则要确定因为违约而迫使非违约方所处的现实利益状态。二者之间的差距即为非违约方所遭受的直接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而赔偿可得利益的极限就是合同如能履行时非违约方获得的利益。确定可得利益赔偿的范围,必须根据上述标准,而不能以受害人在合同订立之前的利益状态为标准。如果仅仅确认后一种状态,那么尽管受害人在订立合同后为准备履行或作出履行所支付的代价获得了补偿,但其订约所期待的利益并没有实现;对于违约方来说,虽然作出了赔偿,但可能并未使其承担不当得利的后果,在违约本身就是为了获得比履行所能获得的更多的利益的情况下,此种赔偿显然对违约方十分有利,其结果会诱发违约行为。所以,只有按照使受害人处于合同已被适当履行的状态的标准进行赔偿,才能维护交易秩序,防止当事人随意违约。除特定物买卖以外[24],此种赔偿能够实现当事人订约所期待的全部利益。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如果非违约方所遭受的实际损失完全超过了可得利益的损失,就应按实际损失而赔偿。

在立法中规定向非违约方赔偿包括其可得利益在内的全部损失时,还应当确定以下几项规则:

1.合同法并不赔偿受害人因从事一项不成功的交易所遭受的损失。

2.损害赔偿不包括非违约方所支付的不合理开支。至于什么是“不合理开支”,则应根据交易惯例等标准综合评判。

3.损害赔偿的主旨在于补偿受害人的损失,但损失必须是实际遭受的损失,如果要赔偿利润损失,则必须有确凿证据证明这些利润是存在的或会发生的。尤其是在这些利润中应扣除必要的支付,也就是获取这些利润所必须支付的费用。所以,可得利益必须是净利,而不是毛利加上为获取这些毛利所应支付的费用。

4.损害赔偿要适用损益相抵规则。比如因投资中断使工程停工,减少了材料费、劳务费等开支。这些由于违约而节省的费用必须从赔偿额中扣除。

5.损害赔偿应扣除本来应可以适当避免扩大的损失,但对于为减少损失而支出的费用则应予赔偿。这些费用必须是合理的,比如安排一项替代性购买的开支。

6.损害赔偿不能以违约方因违约而得到的利益为标准来确定赔偿额,不能判以惩罚性损害赔偿金。


总共1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