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大陆法系时效通论/余秀才(10)

第四节 法国、德国时效制度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财产权观念不断加强。古罗马时效制度易致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侵犯他人财产权。故在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和人民主权论影响下,法国在1789年8月26日颁布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又称《人权宣言》)第二条中规定:“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紧接着,美国1791年批准生效的《权利法案》宪法修正案第五条规定:“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非有恰当补偿,不得将私有财产充作公用。”至此,西方确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制度。此观念与罗马法的时效取得和时效消灭制度产生了根本冲突,使法国民法典立法者们陷入矛盾和纠结中——一方面要用时效制度达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又要保护财产权,最终法国民法典将时效制度予以改革,留实体权利却灭胜诉权——即时效期限内,国家保护并帮助追回债权,时效届满,国家尊重财产权,但能否收回、如何收回各想其法。可见,诉讼时效制度由前苏联所首创的说法不准确,前苏联系首创“诉讼时效”这一提法,其内涵和本质应由法国所首创。

受法国影响,德国民法典亦尊重权利人财产权,未规定时效消灭实体权利的制度,但在时效制度与财产权冲突中加大了时效权重——赋予义务人拒绝履行抗辩权,致权利人不但丧失胜诉权,即便自力救济,义务人亦有法定拒绝履行权,从而扩大时效期限内外差别,进一步敦促权利人行使权利,但这种“敦促”因其最长时效为三十年而变得形同虚设。

第五节 日本的时效制度分析

日本明治政府以法国民法典为依据编纂并于1890年公布了民法典草案,但因内容过于法国化而遭社会舆论强烈反对,终被帝国议会决定延期实施,后经重新编纂,于1898年实施了《日本民法典》,该法典系依法国法转而借鉴德国法制定而成[24]。但其时效制度与法、德均不同,不仅规定了时效消灭制度,还规定了时效取得制度,最关键者在于直接消灭实体权利,系罗马法时效制度最完整的继承和发扬。至于日本为何作此修改,笔者未能查知,但从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即明治宪法)第二十七条“日本臣民之所有权不得侵犯。因公益需要之处分,依法律之规定。”及1947年的《日本国宪法》第二十九条“① 不得侵犯财产权。② 财产权的内容应适合于公共福利,由法律规定之。③ 私有财产在正当的补偿下得收归公用。”之规定看,日本这种用法律拟制强制剥夺权利人实体权利的民事立法,与其宪法相违背,使时效制度成为公民财产权的最大侵犯者。日本的这种矛盾使得笔者无从着手分析其时效制度之成因。


总共49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