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大陆法系时效通论/余秀才(2)

第三节 风险预估

第七章 过时效权益救济理论在大陆法系的可行性论证

第一节 法国篇

第二节 德国篇

第三节 日本篇

第八章 时效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完善中国时效制过程中度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走出困境之立法构想

第三节 立法构想逐条解析

第四节 立法构想的总体解析

第五节 立法构想的实现途径

第九章 展望未来


第一章 时效制度概述

本章关键词:

取得时效、消灭时效、诉讼时效、先占、法律拟制

顾名思义,时效就是时间的效力,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在法定的期间内持续存在,从而产生与该事实状态相适应的法律效力的法律制度[3]。笔者认为,时效制度,实质为用法律拟制方式,强制削弱或剥财产权之制度,故必遭权利人反抗,故不可能在原始社会和自然状态下产生,只能由国家强制力推行。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看,时效制度属特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但作为硕果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在经济和生产力水平上独领风骚数千年的古中国,竟未产生时效制度,而是在2400多年前的古罗马率先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似乎失灵了,原因何在?且看笔者抽丝剥茧。

第一节 取得时效、消灭时效、诉讼时效制度概说

公元前462年,平民保民官特兰梯留(A.G.Terentilie)曾在民众大会上提议编纂成文法,虽遭贵族反对,但后仍同意成立十人委员会,从事立法工作。委员们在希腊考察法制回来后,于公元前451年制定了法律十表,公布于罗马广场,因平民仍不满,公元前450年改组十人委员会,又补充制定两表,合称《十二铜表法》(Lex Duodecim Tabularum)。[4]时效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三条规定:“占有土地的时效为二年,其他一切物品则为一年”[5],“此最早之取得时效规定,后又确立消灭时效。”[6]完整的时效制度包括时效取得制度和时效消灭制度,时效取得制度更多适用于物权,即合法占有特定物一段时间后即取得物权;时效消灭制度更多适用于债权,即经过一段时间不行使,则丧失该债权。

学者姚新华、张俊浩认为“依时效的事实状态要素和法律效果要素划分有二类:取得时效和诉讼时效”[7]。学者魏振瀛也认为“时效可分为取得时效和诉讼时效”[8]。学者梁彗星则更为直接,认为“诉讼时效即消灭时效”[9]。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值得商榷——纵观世界各国民法法系关于消灭时效的规定,大致可分为三种立法主义——胜诉权消灭主义(亦有人主张系诉权消灭主义)、抗辩权发生主义和实体权利消灭主义。


总共49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