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大陆法系时效通论/余秀才(39)

二、将诉讼时效更改为基础时效

笔者认为,现行诉讼时效的说法,其性质和内容已不符合笔者立法构想的需要,国外消灭时效和取得时效的称谓亦同,且,为与后两个时效的称谓相对应,故笔者将之更改为基础时效。

三、财产权减损时效

设置这一时效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敦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立法思想来源于“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之上者”、“法律不保护懒惰者”。且,从笔者的设计看,对权利人财产权的保护确随时间的推移而逐级减弱,其可选之余地亦逐步缩小,最终影响实体权利。

四、再救济时效

再救济时效,性质和内容上本属新的基础时效,但引发原因与普通案件不同,从理论上说,任一给付之诉的民事案件,均可引发再救济之诉,故为了与普通基础时效相区别,不能再称基础时效。且,再救济之诉中,权利人对他人损害其财产权的明知程度和意识明显强于普通案件,故如此设计之。

关于第三条,需解析之内容多在本文第五章中,且该条亦较明确。只有两点:

一、是“直接救济”之说法

从理论上说,权利人为维护一份财产权,可起诉→撤诉→再起诉→再撤诉→再再起诉→再再撤诉……现行法律对其反复次数无限制,故如用“第一次起诉”称之,易生歧义。为以示区别,笔者称之为直接救济之诉,不论权利人起撤多少次,均含其中。

二、关于再救济之诉的说法

三种再救济之诉,虽亦为收回财产权,但其针对的已非简单的财产权,从其内容和性质看,属财产权维权的迂回诉讼;从程序上看,也是前一次救济失败后的补救救济,加之从笔者理论提出时起即称再救济,故沿袭用之。

关于第四条,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中就已经有了规定,故笔者不再解析。

关于第五条,笔者解析如下:

一、明确义务人仅有提醒权

笔者一再认为,义务人无抗辩权,只有提醒法官注意时效问题的权利。此明确规定之而已。

二、法院不主动审查法律冲突

此基于两个原因:

(一)尊重传统及合理性

提出时效问题并跟进要求法院驳回权利人诉请,自民法通则施行之日起即存在,法院也确驳回过,故此提法有传统。另一方面,义务人要求驳回权利人诉请,哪怕仅为诉讼策略,亦较常见,具合理性。

(二)隐藏条件

其实,“非经权利人主张,人民法院不得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之规定拒绝审查时效问题。”之规定,隐藏一条件,即如权利人主张,法院即应援引之拒绝启动审查时效问题的程序。亦即通过立法,将是否援引权交给权利人,如弃,则尊重之。


总共49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