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刑法第二百八十九条法律性质之理性分析/庞伟涛(6)

得出上述结论的理论根基并不是部分犯罪共同说,该说认为:“二人以上虽然共同实施了不同的犯罪,但当这些不同的犯罪之间具有重合的性质时,则在重合的限度内成立共同犯罪,例如,甲以杀人的故意,乙以伤害的故意共同加害于丙时,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但由于甲具有杀人的故意与行为,对甲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不成立数罪)。”首要分子与其他构成犯罪的参与者就故意毁坏财物罪、抢夺罪或聚众哄抢罪构成共同犯罪,但对首要分子按抢劫罪处罚的原因在于刑法的拟制规定,首要分子主观上并没有抢劫故意与抢劫行为,也就是说首要分子的行为并不符合抢劫罪的犯罪构成。

第三,如果聚众“打砸抢”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首要分子,且在聚众“打砸抢”过程中出现毁坏或抢走公私财物的情形,根据刑法规定只要出现毁坏或抢走公私财物的情况,这些首要分子都构成抢劫罪,此时,罪名相同,首要分子之间是否就必然构成抢劫罪的共同犯罪呢?对此,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此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践中,由于聚众“打砸抢”情形比较复杂, 要认定首要分子组织、指挥的具体内容,必须结合其策划、煽动的言行,在“打砸抢”现场的行为,事后的表现等来具体甄别,由于聚众“打砸抢”行为所包含的犯罪类型综合性和层次性,且故意内容非常复杂,所以,首要分子之间可能构成共同犯罪,也可能只以抢劫罪各自定罪量刑。

第四,参与者之间的共同犯罪问题。如果首要分子之外的参与者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抢夺罪或聚众哄抢罪,如果罪名相同,结合共同犯罪的特征条件来判断是否构成共同犯罪即可。

最后,聚众“打砸抢”事件中,有关胁从犯的处罚,应按照《刑法》有关胁从犯的规定,宜免除处罚,以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于被他人以胁从人生命或其家人生命胁迫参加“打砸抢”犯罪行为的,宜认定威胁人为主犯,由威胁人承担全部刑事责任。对于事件中,参与聚众“打砸抢”行为而未直接实施严重暴力犯罪的未成人和在校学生,宜按照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从爱护未成年人和学生的角度出发,送其监护人和学校进行教育和管理。对于送回教育的未成年人和在校成年学生再次实施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的,宜依法适当进行处罚。

此外,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中的犯罪案件。处理群体性事件中的犯罪案件,应当坚持惩治少数,争取、团结、教育大多数的原则。对极少数插手群体性事件,策划、组织、指挥闹事的严重犯罪分子以及进行打砸抢等犯罪活动的首要分子或者骨干分子,要依法严厉打击。对一般参与者,要慎重适用强制措施和提起公诉;确需提起公诉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理的意见。”

总共6页     [1]   [2]   [3]   [4]   [5]   6  
上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