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典翻译:历史、意义与功能/孙谦(6)
(二)文本选择的难题及其克服
宪法文本是宪法翻译的基础。收集宪法文本是我们首先面临的困难。联合国有193个成员国,要将其全部宪法文本或宪法性文件、宪法修正案等收集完整,并且要保证其有效性并非易事。21世纪以来,各国宪法的变动甚为频繁,不仅宪法的修改次数繁多,重新制宪或者重新颁布宪法的国家也不在少数。本书中,宪法文本大多来自各国官方网站或者通过外交途径搜集。但即便如此,也会出现资料陈旧的问题。因为在很多国家政府的官网上,其宪法原文与修正案并非同一个文件,不少国家只载宪法颁布之初的原文,修正案则需要到其议会立法中搜索。对此复杂的情形,编委会在着手初译之前,就安排人员对各国宪法文本及其变动进行了一次全面核对;译者在翻译时再次进行核对;在宪法文本初译完成后,由审校人员进行核对;最后再由编委会组织人员结合各国政府官网以及学术数据库的资料进行审定,更新了部分国家宪法文本的翻译。经过几番工作,力争将最新的宪法文本呈献给读者。
(三)语词翻译的难题及其克服
世界各国的语言种类极其多样。宪法典翻译中经常遇到一些常见但难以准确翻译的名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对此都要恰当地予以体现。
翻译宪法要严格遵守翻译规范,对专业术语必须有正确的把握。在本书的翻译中,我们提倡直译为宜,非为必要不采意译;已有固定译法的,应尽量依从固定译法;在句式上应尽可能与原文保持一致,但应使用法律专业词语;在法律专业词语上,应与中国的法律词语尽量对应,对于相似的法律名词在翻译时则予以区分。我们力求使翻译的文本经得起宪法学、语言学的双重检验。
截至目前,我国虽然有一些翻译出版的宪法文本,如《世界宪法大全》,它们对于宪法学教育、宪法学研究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宪法译著收录的文本并不全面,例如,非洲国家的文本收录得较少;有些国家的宪法文本陈旧,并没有反映21世纪以来各国宪法发展变化的新动向、新变化。历时数载完成、众多学人参与的这套《世界各国宪法》有望弥补现有宪法编译书籍在内容、文本数量等方面的一些不足,并力求完整地展现世界各国的宪法文本,弘扬宪法文化,以此纪念我国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为宪法学发展提供制度借鉴,以实现“宪法学中国化”的学术使命。
编者按 为纪念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完整地展现世界各国的宪法文本,弘扬宪法文化,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编译了《世界各国宪法》,收录了193个联合国成员国宪法文本。本文是主编孙谦、韩大元教授为《世界各国宪法》撰写的序言,特此刊登,以飨读者。(来源:检察日报)
总共6页
[1] [2] [3] [4] [5] 6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