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相关问题研究/毛雪枫(7)
(二)本罪的罪数形态
行为人在阻止人民法院执行人员执行判决、裁定过程中,如果使用暴力将执行人员或协助执行人员打成重伤甚至杀害的,是从一重罪处罚还是数罪并罚。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这种情形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从一重罪定罪处罚。笔者认为,这种情形如何处罚应视具体案件而定,如果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即属于想像竞合犯,可以从一重罪按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处理;但如果行为人实施了两个犯罪行为,侵害了两个犯罪客体,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犯罪,即属于牵连犯,应按数罪并罚的原则处罚,否则不足以体现从重的精神②。
根据《立法解释》的规定,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谋,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权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本罪的共犯论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擅权干预执行行为在构成本罪的同时,又因收受贿赂构成受贿罪,或者因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构成滥用职权罪的,应当按照吸收犯即重罪吸收轻罪的原则,依据刑法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三)本罪在审判监督程序中应注意的问题
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生效后,当事人仍有提出申诉的权利。有些当事人在申诉时情绪比较激动,可能会与法院工作人员发生争执或顶撞,但只要他未抗拒执行判决、裁定,就不能按本罪论处。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因为据以执行的判决失当致使判决无法执行,则不能对当事人定罪,而应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对失当的判决作适当改变;如果是由于执行人员执行手续不完备,态度蛮横粗暴等工作错误而导致当事人抵制执行判决、裁定的,不应对当事人定罪。而应在纠正执行人员工作错误的基础上再执行判决、裁定。对于行为人情节轻微的抗拒执行行为,也不宜作为犯罪处理,而应先行教育,进而再强制执行。
四、关于本罪的诉讼程序
执行难之所以由来已久且目前较为突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与司法机关在处理这类案件时所适用的诉讼程序有关。关于追究本罪的诉讼程序在实践中采取过各种做法,在刑事诉讼法实施初期,对本罪的审理是人民法院自审自判, 根据1979年1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案件管辖范围的通知》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6条的规定,按本罪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程序,由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直接受理并作出判决。但是按照我国的刑事诉讼理论,起诉权只能由人民检察院、被害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行使,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实行不告不理原则,没有起诉,就不能引起审判程序的开始。为能使审理程序符合上述规定,各地在司法实践中采取过由申请执行人、法院执行法官或执行庭、作出裁判的人民法院充当原告等各种做法。随着1996年3月17日新刑事诉讼法的通过以及随后所作的法律解释,上述规定已不再适用。按照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条的规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属于公诉案件,即应当由公安机关进行侦查,检察机关审查批准逮捕、提起公诉,人民法院负责审判。《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该刑事案件由犯罪行为发生地的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由犯罪行为发生地的人民法院管辖。1998年7月18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01条也规定:“在执行过程中遇有被执行人或其他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或者妨害执行情节严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将有关材料移交有关机关处理。”由此,目前追究本罪的诉讼程序是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犯罪,整理材料移交给犯罪行为发生地的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再由犯罪行为发生地法院审理。


总共12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