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相关问题研究/毛雪枫(8)
适用这种诉讼程序,在形式上符合了我国的刑事诉讼理论和控审分离的发展趋势,也与侦查、检察和审判机关各司其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相一致,但也随之产生一些实践操作上令人困惑的问题,诸如执行法院在这类案件的立案侦查、批准逮捕和审查起诉中处于什么地位?在公安、检察机关询问证人、被害人的过程中,法院执行人员充当何种角色?在公安或检察机关不同意立案侦查、批准逮捕或提起公诉时,法院将如何处理?法院将案件移送给公安机关立案查处的决定对公安、检察机关来说是公文还是证据?根据地域管辖原则,这类案件可能由原执行法院或其他法院管辖,如由原执行法院管辖,法院以原来自己收集的证据作为定案的依据,是否在行使审判权时也充当了证人的角色?如由其他法院审理,那原执行法院是否负有出庭作证的义务?① 少数此类案件的发生本身就是地方保护主义的结果,再将这些案件交由当地的公安、检察机关和法院办理,怎样才能不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和阻力? 笔者认为,本罪如简单地适用由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审理的程序,机械地强调司法机关之间的制约,会使得在司法实践中追究本罪环节繁多,可操作性不强,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被执行人不能产生有效的威慑作用,不利于有效打击犯罪,客观上也弱化了法院的公信力,损害了法院的权威。因此,亟待对本罪的诉讼程序进行修改和完善。
五、对完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几点建议
(一)、扩大犯罪主体范围,提高法定刑期
1、单位应纳入本罪的犯罪主体,适用双罚制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事业单位以及机关、团体等社会组织,为了牟取本单位非法利益,或为了维护本单位局部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或单位负责人决定,而故意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以及不履行法律义务,过失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从我国刑法典分则的规定来看,单位犯罪广泛存在于大多数的类罪当中,在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所属的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也不鲜见,共涉及23条33个罪名。在司法实践中,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行为人绝大多数是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如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考虑到银企关系而不履行协助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定义务,帮助藏匿、转移或处置财产,一些单位领导集体决策对抗法院裁判的执行,煽动群众围攻甚至伤害执行人员。如2002年发生在西安的 “4·10”暴力抗法事件,西安亨通光华制药有限公司组织数百名职工围堵法院执行人员和前来解救的法院干警达10小时之久,公司竟公然组织车辆、盒饭、棉大衣为参加围堵的职工提供后勤保障。这些行为实质上是单位行为、职务行为,较之自然人主体的对抗行为,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更应受到刑罚的制裁。但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并未把单位列为本罪的犯罪主体,作为被执行人的单位和负有协助执行义务的单位拒不履行判决、裁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只能对单位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按自然人犯本罪论处。而不能对单位判处刑罚。笔者认为,为有效打击各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行为,应当把单位明确规定为本罪的犯罪主体,在追究时实行“双罚制”,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总共12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