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评估和管理医疗机构法律风险?/李洪奇(7)
《通知》实际上要求我们根据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分析识别各种廉洁自律风险因子,把现有法律法规细化成工作制度和监管措施,对廉洁自律法律风险加以防范。
2012年1月13日,中央纪委驻卫生部纪检组和监察部驻卫生部监察局联合发布《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违纪违规问题调查处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严肃行业纪律,促进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违纪违规问题调查处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
五、医疗机构法律风险识别和评估
为了防范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避免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群体性事件与极端恶性事件的发生,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提高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自觉性,保证医药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实施,2011年1月5日卫生部发布《关于建立卫生系统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对评估内容、评估工作的责任主体与评估结果审核的责任主体、评估工作的基本程序以及评估工作的考核监督等作出具体规定。
前述《意见》虽然是为评估医疗机构“社会稳定风险”而制定的,但其中的原则和方法则是普遍适用的。根据实践经验,医疗机构法律风险的评估通常有三种模式:纠纷导引模式、制度归纳模式和法人体检模式。
(一)纠纷导引模式
以典型法律纠纷案件、诉讼案件或仲裁案件为切入点,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确定案例中相同或相似类型的风险点,然后运用“前瞻分析”的方法,结合医疗机构现实运行状态,比照典型案例对现实的风险因子进行评估,总结制定相应预防、控制和解决法律风险的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对方案进行修正和改进,逐步运用到其他类型的法律风险。
(二)制度归纳模式
经过近20年的立法工作,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药卫生法律体系:包括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诊疗规范以及医疗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等。如何使这些制度在医疗机构的实际工作中落实到位是法律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机构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措施也需要与时俱进。制度归纳模式就是针对医疗机构高风险、高技术、且以人为主体的特点,结合部门、科室的工作特点,对工作流程、工作制度以及人员职责义务结合现行的法律规定加以归纳总结,针对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类型和风险等级,并据此形成预防风险的行为指南。
(三)法人体检模式
借鉴“自然人体检”的概念,“从外表到内部、从器官到系统、从结构到功能”对医疗机构所有部门和科室进行全方位的核查,逐一列明风险因子,进行风险等级评估。这种模式需要法律专业人员(内部法务人员或外部支持律师)亲临现场观察相关部门和科室的日常业务活动,结合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部门特点,与有关人员共同识别和评估各种法律风险因子,并制定相应预防和控制措施。
总共1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