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如何识别、评估和管理医疗机构法律风险?/李洪奇(8)

六、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由于医疗机构的性质、类别、级别、规模和市场定位各不相同,因此,建立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因需而设、因需而变”,充分考虑本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
二级以上规模的医疗机构可以考虑建立“内部职能体系为主、外部支持体系为辅”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一)建立风险管理内部职能体系
1、设立医疗机构法律事务部
借鉴2004年6月1日起施行的《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和2012年2月1日国家标准委员会颁布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在医疗机构内部设立法律事务部、任命总法律顾问。
1.1 设立法律事务部
医疗机构法律事务部从制度层面和事务层面开展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并制定和细化工作流程。设立法律事务部的作用如下:① 规范和强化医疗机构内部的法律服务力量;② 遇有法律问题,特别是突发事件,能及时到位;③ 保护医疗机构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1.2任命总法律顾问
医疗机构总法律顾问是取得法律执业资格、专门从事法律事务工作的医疗机构内部专业人员,全面负责各种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向院长汇报,对院长负责。
2、 建立医疗机构法律组织系统
法律事务部整合现有各部门、各科室具有法律政策职能的人员,统一领导。形成“院长 — 总法律顾问 — 科室法律人员”三级组织结构。科室法律人员可由科室主任或科室秘书兼任,或由科室指定适当人员兼任,赋予职责,参加法律培训和业务学习。
3、建立法律风险信息预警系统
借鉴2006年6月6日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各种法律风险进行梳理、核查。建立符合本医疗机构实际的风险信息系统和风险预警系统,对高发风险进行重点管理。
(二)建立风险管理外部支持体系
1、 聘请第三方专业人员,解决专业问题
以签订《专项服务委托协议》的方式,聘请有实力、信誉好的专业事务所(如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保险公司等)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充分发挥第三方专业人员的作用,更好地预防风险、控制风险、消除风险。
外聘专业人员作用如下:① 提供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专业经验;② 利用更广泛的法律资源,处理医疗机构各类法律风险;③分担和转移法律风险,帮助管理和消除法律风险。
2、第三方专业人员进行法律风险评估
医疗机构根据不同需要,适时安排外聘专业人员,采用合适的评估模式了解情况,建立初始信息库,进行法律风险评估。
3、 外聘专业人员出具风险管理报告
受聘的第三方专业事务所应在《专项服务委托协议》约定的时限内完成法律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与医疗机构一起实施解决方案并实时监控改进。


总共1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