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上市公司的失信行为与证券市场信用建设/王胜宇(2)
罗马法系中信用具有两重含义,一方面是指民事主体主观上是否具有值得他人对其履行义务能力给以信任的因素,另一方面指民事主体履行义务能力在客观上能被他人所信任的程度。在英美法系中信用直接进入交易活动的范围,作为在交易活动中民事主体所得的经济上的信赖。我们发现罗马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对于信用的界定具有很多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信用均是一种基于第三方评价而获得一种利益,只是英美法系直接将信用锁定在交易的范围,而罗马法系中的信用则广泛存在于多种领域 [4]。我国法学界对信用的诠释主要有以下四种代表性观点:(1) 认为信用乃基于人之财产上地位之社会评价 [5];信用是在社会上与其经济能力相应的经济评价 [6];信用是指民事主体所具有的经济能力在社会上获得的相应的信赖与评价 [7]。 (2)应指一般人对于当事人自我经济评价的信赖感,亦称信誉 [8]。(3) 信用是指对一个人(自然人和法人)履行义务的能力、尤其是偿债能力的一种社会评价 [9];是指民事主体所具有的偿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而在社会上获得的相应的信赖和评价[10] ;信用是指民事主体所具有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在社会上获得的信赖与评价[11] 。(4)信用是一个人的践约和守信能力的多层次的社会评价[12] 。笔者认为,信用是民事主体履行义务的能力和信守诺言的意愿及其获得的社会评价。
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各种民事主体实施市场行为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证券市场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这个秩序一定要建立在一个良好的信誉机制之上。有了一个良好的信誉制度,投资者才会有一个稳定、长期的预期。上市公司被公认为是证券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是证券市场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缺乏公众有效监督、违背广大中小股东利益的市场机制只能使上市公司越来越缺乏前进的基础和动力,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就无从谈起。中小股东对他们提供的资金会不会被控股股东、董事会、经理误用、挪用的信心是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更大程度上广大中小股东才是证券市场的基石。

二、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失信的表现形式

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的失信行为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比较一致的表现是信息披露失实或是不披露应披露的信息。与证券市场相关的社会中介机构,也存在着诸多失信现象。与上市公司利益相连的地方政府,有的也有失信行为。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证券市场反映最大的问题。
1.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严重失真


总共5页     [1]   2   [3]   [4]   [5]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