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网络犯罪在刑事立法层面的完善/周旭日(3)
通过对发达国家关于网络犯罪的研究,我国确立电子证据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电子证据的归属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认为电子证据归属试听资料,因为它常常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第二种认为电子证据归属书证,因为它虽然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出现,但是是以其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符合书证的特征。第三种认为电子书证不属于视听资料也不属于书证,应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种类通过立法加以完善。理由是第一、电子证据与视听资料在内涵和外延上不能重合。视听资料主要是通过影像和声音的内容来作为证据使用,而电子证据则包括这些影像和声音的形式,因此电子证据的范围大于视听资料。第二、电子证据不同于书证。书证是指以其内容来证明待证事实的有关情况的文字材料.凡是以文字来记载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及采用各种符号、图案来表达人的思想,其内容对待证事实具有证明作用的物品都是书证。而电子证据是以数字的形式存在于特殊的载体中,没有特殊的技术手段不能直接显现。从形式上看,书证是一种原始的、直接的证据,可以作为案件的直接证据使用,而电子证据则是一种容易被篡改、删除、复制的证据,因此证明力没有书证那么强,大多只能作为间接证据使用。 第三种观点目前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赞同,随着网络犯罪案件的增加,电子证据将大量应用,我国法律目前没有赋予电子证据的独立法律效力,为了更有效的打击网络犯罪,应尽快确立电子证据的独立法律效力。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 许秀中:《网络与网络犯罪》,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161页。
[2] 许秀中:《网络与网络犯罪》,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162页。
[3] 刘广三:《计算机网络犯罪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4] 许秀中:《网络与网络犯罪》,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
[5] 安德鲁•博萨:《跨国犯罪与刑法》,陈正云等译,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
二、论文类
[1] 蒋平:《计算机犯罪的“黑数”及统计差异》,《信息网络安全》,2002年第3期。
[2] 皮勇:《我国网络犯罪刑法立法研究》,《河北法学》2009年。
[3] 卜安淳:《论网络犯罪及其防控》,《安徽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
[4] 胡金明:《网络犯罪与立法》,《中国青年报》,2001年1月18日。
[5] 沈木珠:《论电子证据问题》,《法学杂志》,2001年第4期。
总共4页
[1] [2] 3
[4]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