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法系比较研究的启示/俞强(9)

  (2)中国特色

  在1990年代之后的中国公司法的规则选择之中,以及在2005年的公司法修订之中,表现出非常强的特征。不同观念下的立法,甚至导致了诸如合伙法受到英美的影响而公司法受到台湾影响的明显趋势。坚持已有的模式还是向国际通用的模式(英美模式和德国模式)靠近,在许多具体制度之中,是立法中的主要争论之一。[5]把他国的法律规则作为我国公司法规则供给而成的我国公司法,是中国化的公司法还是外国公司制度细枝末节?是否具有中国特色?外国公司法制度的东拼西凑不等于中国特色。中国的公司监管依靠监事会还是独立董事,在中国公司法上是不明的,双管齐下势必造成权力的重叠。中国存在着与世界主流法律体系不相同的公司治理。中国特色可以理解为中国本土发育出来的法律制度或者外国公司制度在中国改进中国化后才能叫做中国特色,否则何谈中国特色或中国道路。任何一种公司治理都被嵌入在由社会中的博弈者之间的互动、合作、谈判、寻租之中,被嵌入在一个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以及既有的法律规则体系的系统之中。就公司治理和公司法而言,作为法律中的技术性规则,并不存在所谓“中国特色”的问题。[6]

  (3)知识的依赖性

  1908年后中国闭关锁国,法律体系上吸收苏联模式,进而在公司法中建立了官僚体制模式。94年的公司法框架抄袭了台湾的公司法,2005年修改公司法则主要是为了国有企业的改革。1908年到今天,整整一个百年间,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3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虽然国家的独立和自强是显然的,但法律的知识体系和法律规则的来源上的独立始终没有完成,无非是在规则的层面上抄来抄去而已。在law as rules的层面上,我们完成了很多,但是其中的相互冲突也表现了消化不足;在law as institutions的层面上,远远没有完成独立,更不用说,在law as culture的层面上了。这可能是我们在下一个百年所需要审慎对待的上一个百年的问题。[7]在百年的公司立法中,沉沉下来的是:以股东权力为中心,三角形的公司治理的基础结构,对注册资本的限制、审查和复核构成了对公司规制的主要途径,以物权的方法来处理公司和股东之间的财产权利分配。[8]表现出知识的不完备性和知识的依赖性,忽略资本市场,忽略公司的客体特性等。对现有公司治理知识的依赖导致公司法修正时对其他公司理论的模式,并且深深嵌入到这种状态中,即使旧的公司法已经表现出无效率。


总共1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