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公司人格否认法律问题研究(中)/王冠华(2)

2.2 新《公司法》规定的一人有限公司的人格否认制度的特殊性
新《公司法》第20条和第64条都规定了公司人格否定制度,但二者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适用对象不同。前者是总则中的内容,适用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一人有限公司;而后者只适用于一人有限公司。
第二,构成要件不同。依新《公司法》第20条规定,股东承担连带责任的基础,是其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来逃避债务,从程度上讲,必须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债权人如果起诉股东,需要举证证明股东有“滥用”的行为并且造成了“严重损害其利益”的法律后果。而第64条规定的是,如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即财产混同,就要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确立的是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债权人只需提出股东财产与公司财产混同,证明责任完全在股东这一方。因而否认一人公司的法人人格相比之下要容易得多。之所以这样规定,恐怕也是因为一人公司最大缺陷就在于公司人格与单一股东的人格实际上很难分离。

2.3 “滥用”具体情形

如前述,公司人格否定制度是对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维护和完善。但是,适用这一制度时,必须要严格条件,绝不能滥用。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允许随意否定公司的法人人格,势必会危害公司人格否定制度本身,还可能动摇整个公司法人制度,给公司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李国光指出:“在审理公司诉讼案件上,当务之急是尽快解决公司人格否定制度和揭开公司面纱规则……,抓紧弥补法律预留司法解释的’制度接口’,而在这以前,应当以公司人格独立制度始终属于本位的主导性规则,公司人格否定制度仅为适用特定场合和特定事由的例外性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一定要坚持标准,依法实施,慎重权衡,审慎适用,防止滥用,不完全适用条件的,绝不能适用,需要适用的要向高级人民法院或最高法院备案。”[11]
那么,何为“滥用”?标准是什么?换言之,滥用有什么具体情形呢?依据法理基础,借鉴国外学说,我国学者对“滥用”行为的判断标准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民二庭高级法官金剑锋指出:“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情形较为复杂,……司法实践中,适用公司人格否认的情形主要包括公司资本显著不足、人格混同、过度控制、公司人格形骸化。”[12] 这一观点并进一步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课题组的肯定[13],成为指导我国司法实践的参考。


总共5页     [1]   2   [3]   [4]   [5]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