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人权平等与女权平等的政治抗辩/张念(14)
[11][美]谢尔登·沃林:《政治与构想》,辛亨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8页。
[12][美]列奥·斯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第298~299页。
[13][美]汉娜·阿伦特:《精神生活·意志》,姜志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5页。
[14][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页。
[15][法]雅克·朗西埃:《政治的边缘》,姜宇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82~83页。
[16][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第192页。
[17]在女权理论内部,是否保留“女性 / 性别”概念一直存在争议。弗雷泽的女权政治理论,正是主体性被解构之后的语境中展开的,她的“性别平等”论证谨慎维持着概念与经验的平衡,并坚持女性主义的差异原则之于权利再造的重要性,参见[美]南茜·弗雷泽、周穗明:《正义的中断》,于海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190页。
[18]萨克森豪斯从希腊哲人、喜剧诗人、悲剧诗人的言辞和作品中,探讨了生活秩序的起源,即古希腊政治学诞生之初的思想境况,在其中排斥“多”与处理“多”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科学,如何穿梭在古典思想的世界,其更为内在的差异在于对生命、身体、人的需求以及女人采取了不同态度,参见[美]萨克森豪斯:《惧怕差异:古希腊思想中政治科学的诞生》,曹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222页。
[19][法]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夏可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5页。
[20][德]卡尔·施密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21]转引自[法]德里达:《友爱政治及其他》,第216页。
[22][法]雅克·朗西埃::《政治的边缘》,第83页。
[23][法]德里达:《友爱政治及其他》,第373页。
[24][古希腊]赫西俄德:《征服记》,转引自卡斯代尔·布舒奇:《法义导读》,谭立铸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注释[1]。


作者简介:张念,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2013年第2期

总共14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上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