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要件论:罪刑法定与机能权衡/蔡桂生(20)
[16]Vgl. Beling , Die Lehre vom Tatbestand, 1930, S. 11 f.; Mezger, Strafrecht, 3. Aufl., 1949, S.176.
[17]比如,在目的论体系后,出于区分罪与非罪、此罪和彼罪等考虑,主观构成要件也成为了构成要件符合性阶层的内容。
[18]Marxen, Der Kampf gegen das liberale Strafrecht: Eine Studie zum Antiliberalismus in der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der zwanziger und dreipiger Jahre, 1975, S. 268.马克森的这种理解是古典的,由于目的论体系后德国构成要件符合性阶层中加上了主观构成要件,但仍遵守客观构成要件先于主观构成要件的顺序,因此,保守地说,客观构成要件可以承担起捍卫公民权利的机能。但这种保守可能并无必要,因为既然仍严守先客观后主观的判断顺序,那主观构成要件不仅不会威胁客观构成要件,甚至也同样有捍卫公民权利的作用。
[19]许内曼:“刑法体系与刑事政策”,王效文译,载许玉秀、陈志辉合编:《不疑不惑献身法与正义:许内曼教授刑事法论文选辑》,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页41。
[20]参见许内曼:“刑法体系思想导论”,许玉秀译,载许玉秀、陈志辉合编,见前注[19],页250-254。
[21]同上注,页254。
[22]同上注,页254。
[23]亦即:体系性思考可以减轻审查案件的难度、可以给平等且有区别地适用法律提供前提条件、可以使得法律更为简明和有更好的操作性、可以给法律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体系性思考也有导致个案不公正裁判、减少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导致在刑事政策上不合理的结论、使用过于抽象的概念等种种危险(Val. Roxin (Fn. 12), § 7, Rdn. 37-56)。
[24]Hirsch , Die Entwicklung der Strafrechtsdogmatik nach Welzel, Festschrift der Rechtswissen schaftlichen Fakultat zur 600-Jahr-Feier der Universitat zu Koln, 1988, S. 403.
[25]普珀,见前注[15],页253。
总共2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