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要件论:罪刑法定与机能权衡/蔡桂生(24)
[66]参见杜宇:“刑法学上“类型观”的生成与展开:以构成要件理论的发展为脉络”,《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67]Vgl. Hassemer (Fn. 64),S. 112, 116.
[68]参见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页337-338。
[69]参见韩水法:“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概论”,载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莫茜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汉译本序,页15-19。
[70]拉伦茨,见前注[68],页340。
[71]杜宇,见前注[66],页82-83。
[72]Walter, Der Kern des Strafrechts, 2006, S. 63.
[73]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页79。
[74]同上注,页79。
[75]引自并参考谭业谦译注:《公孙龙子译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页4-8。
[76]Vgl. Hassemer (Fn. 64),S. 113 ff.
[77]Vgl. Hassemer (Fn. 64),S. 116 f.
[78]狭义的构成要件只包括具体表述犯罪行为之不法内容的构成要件,即作为犯罪成立之首要条件的构成要件符合性中的构成要件;广义的构成要件则包括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罪责、客观处罚条件等前提条件。与此类似的是不专属于刑法领域的、法理学意义上的构成要件,其内容包括法律后果的所有前提条件之总体。Vgl. Walter,in: Leipziger Kommentar StGB, 12. Aufl., 2007, Vor. § 13, Rdn. 40; Paeffgen,in: Nomos Kommentar, 3. Aufl., 2010, Vor. § 32, Rdn. 7.
[79]杜宇,见前注[66],页81。
[80]Schwinge/Zimmerl (Fn. 41),S. 78 f.
[81]Vgl. Kindhauser, Betrug als vertypte mittelbare Taterschaft, FS-Bemmann, 1997, S. 339 ff.
[82]参见周光权:《犯罪论体系的改造》,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页126。
[83]Beling (Fn. 16),S. 2.
[84]当然,准确地说是后现代的思维方式。之所以笔者仍保留“现代”这个称谓,乃是因为“现代”也可以直接理解为“现时代”,即当下不断展现着的时代,它是不断向前推进的。在西方,现时代已经是“后现代”,在我国,现时代却未必表现为“后现代”,而是表现为现代化时代。至于历史学上的各种时代划分法和争论,本文略去不谈,以免模糊主题。
总共2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