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文/常安(22)
[51] 可参见(美)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第四章“新政与群众”中对于新政脱离群众甚至导致群众频频反抗的描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2] 如黄东兰通过对清末江苏川沙县民众反自治风潮的分析,指出当时地方自治在县以下基层社会受制于复杂的制度性、非制度性权力网络的举步维艰,见《清末地方自治制度的推行与地方社会的反应—川沙“自治风潮”的个案研究》,《开放时代》2002年第3期。
[53] 实际上,如冯桂芬、郑观应等早期地方自治的倡导者,其理论资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相关讨论。对此学界讨论颇多,兹不细述,可参见汪太贤:《从治民到民治:清末地方自治思潮的萌生与变迁》中的系统梳理,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4] 按照沟口雄三的分析,这种地方主义坐大的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即明末清初,详见其《辛亥革命新论》,《开放时代》2008年第4期。
作者简介:常安,男,(1978--),陕西榆林人,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宪法教研室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宪法学、法理学。
文章来源:原刊于《清华法治论衡》(第17辑):宪制与制宪(上)。
总共22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上一页